刘轩上《我是演说家》(图源:《我是演说家》)
可见,每个孩子其实都有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关键在于父母们要懂得:
1、高标准,低要求,不断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哈佛爸爸”王建军回忆道,在王远出生三个月后起,他们就开始向孩子灌输志向:我要去哈佛。
但这并非强行洗脑,也从来没有强迫王远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而他总是在“高标准”面前做到“低要求”,就像前文所说,当王远考试不及格后,王建军还在一直表扬他有进步。
身为父母,给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不断给予他肯定和支持,在一次次地赞许中,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2、在家庭内始终坚持爱与平等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多胎,家里的孩子可能成绩有好有坏。可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小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特征,只停留在分数层面去看待孩子,非但起不了激励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孩子精神世界的贫瘠。
教育学家黑幼龙的夫人曾说:“我们对孩子们的爱,不会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行为稍微有点儿出格而改变,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和兴趣,如果我们有能力,就会尽量协助实现”——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态度,会化作涓涓细流,一点点注入他们内心,让他们慢慢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富足、强大的人。
(图源:pexels)
3、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给成长充分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他做不好,总忍不住出手干预,结果打乱了他的成长节奏,更可能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中重要的不是次次拿高分,而是他在对自我的探索中,能慢慢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养成更为健全的人格,这中间难免有波折坎坷,身为父母,此时该给予孩子的是足够的信任和耐心,允许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摸索、体会,不怕犯错。
4、看见孩子的内心,不急于纠正“错误”,顺势而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时,身为父母我们难免着急,但此时重要的不是去急于“纠正”,孩子不是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可以马上捏出来,智慧的教育是遵循孩子的内心,顺势而为,寻找到撬动他改变的支点。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给予他友善、宽容的家庭氛围,用适合的方式激发他做出自我改变,或是比立时三刻要看到改善结果,来得更具长远效应,也更力于孩子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