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因为孩子表达能力不好,即使生病了也不能准确说出哪里不舒服,所以往往可能会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或者是愈后不好。但其实有的疾病,家长是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表现来判断的,比如脾胃虚。经常感冒、粑粑太硬或者是食欲不振,睡觉容易惊醒,当小孩儿出现这些表现的时候可能就是脾胃虚。
孩子脾胃虚弱的常见表现
1.食欲时好时坏,有时多吃一顿就连续几餐不想吃饭;
2.食欲正常,但是生长缓慢。别的孩子都长高、长壮了,自己的孩子还是老样子;
3.睡眠不好,入睡前哭闹,睡着了也容易醒。有时必须含着乳头才可以入睡,拔出乳头马上醒;
4.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和咳嗽久治不愈;
5.容易过敏,包括皮肤湿疹、慢性腹泻、反复腹胀、大便带血丝、鼻炎症状打喷嚏、流鼻涕;
6.天气不冷,但仍然四肢冷凉,脸色苍白或偏黄;
7.慢性胃炎,出现反复腹满饱胀、腹痛、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
8.大便干结,成小颗粒状样羊屎便,或先干后稀;
9.口中异味。
脾胃和,则百病安
《内经》中载,“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在临床中,李东垣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辨证治疗。
脾胃调理的方法
1.小儿推拿治疗:
此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患儿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是中医儿科治疗保健的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2.纯中药穴位贴敷:
精选中药,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于穴位上。省去喂药的烦恼,药物与特定穴位的组合,可以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3.耳穴埋籽:
神门、内分泌、饥点,配合脾、胃、大肠、小肠贴敷治疗脾胃病。
4.隔药艾灸:
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患儿;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适用于寒湿困脾证患儿。
5.火罐:
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6.药浴:
脾胃湿热证可用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寒湿困脾证可选用: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脾气虚、脾阳虚证可用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胃阴虚证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7.食疗:
益胃粥:取益胃汤之义,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
材料: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
做法:先煎出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适合胃阴虚证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