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川省巴中的特色小吃——麻花,当地人都会想到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的油炸麻花——余香满口,深受食客青睐。曾口镇一对儿夫妻经营了一家“疤娃儿特色麻花店,开店20多年了,顾客络绎不绝。这对儿店主有什么制胜秘笈呢?
“疤娃儿”开店做麻花
为什么取名为“疤娃儿特色麻花店”呢?原来是男店主王洪明最初学习炸麻花的时候,掌握不了火候,受了伤,留下了疤。后来,街上的邻居喊他疤娃儿,他也乐意答应,再后来开店命名时干脆取名:“疤娃儿特色麻花店”,这样既有个性特色又好记。
如今的“疤娃儿特色麻花店”生意十分红火,不仅当地居民人人知晓,附近的巴城市民也赞不绝口。外出打工的人每年过完春节离家时,总要带上几把、几十把、甚至几百把又香又脆的油炸麻花。
店主王洪明今年51岁,做麻花生意已经22年了。其实一开始,王洪明学的并不是炸麻花。
王洪明说:“小时候我师父看到我们家里面穷,就拉我和他学烹调,也学出了一点儿成绩,就把我招到了粮站。”
在曾口粮站食堂煮饭没几年,王洪明就赶上了下岗潮,被迫下岗之后才开始学习炸麻花。
王洪明学炸麻花,妻子张月做帮手,于是曾口镇多了一对夫妻档麻花店。
制胜法宝:食材+配方
说到自己家炸的麻花,王洪明说:“我们的麻花比较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掺假,二是纯粹的绿色食品——没有添加剂,盐巴、醋、酵面、大碱,这就是最主要的几种原料。”
通过20多年的摸索积累,王洪明已经掌握了独家的配方,如今曾口的“疤娃儿特色麻花”名声响亮。王洪明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用良心做事,不参假,所以油炸麻花很受欢迎。
王洪明的麻花销量稳定。生产淡季是每天60、70斤面,旺季是120到140斤面,每天卖出油炸麻花上千把。
王洪明每天3点半到4点起床,先把面弄好。第一批面弄出来以后摆在案板上,把条子扯起后,街上的邻居就会来帮他了。原来,由于王洪明夫妻俩为人实在,又热情好客,街上的邻居常常主动过来帮他们一起做麻花。邻居对这两口子,以及他们家的炸麻花交口称赞。
王洪明说:“邻居们都可以见证,我们家炸麻花从来不用老油,用的原料,顾客随时可以检查。但是这麻花中各种原材料的比例,我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没有到一定的时候,我是不会把技术传给别人的。”
20多年来,王洪明、张月夫妇一直专卖炸麻花,这是因为夫妻俩已经对麻花情有独钟了。王洪明说,当年学厨师想开馆子,但是家里太穷了,没有钱投资,后来还是靠炸麻花卖养活了一家老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买他家的麻花吃。镇上的干部也常常买麻花下乡做干粮吃;赶场的老百姓肚子饿了,5元钱煮一碗10把麻花,吃得饱饱的;外出打工的、回乡探亲的人,走时都要带上曾口特色小吃油炸麻花。有的人还会打电话叫他寄送麻花。
百变麻花吃法多
麻花好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吃法多样,可以变着花样吃,所以百吃不厌。
第一是直接煮了吃;
第二是把麻花扳了炒回锅肉吃;如果丝瓜出来了,把丝瓜刮了,把麻花扳了,再打两个鸡蛋。按照王洪明的说法,这样煮了“吃起来爽快”;
第三个就是把麻花炸得老一点儿,看电视的时候当零食吃,或是喝酒的时候下酒吃,入口香脆。
王洪明、张月夫妻俩的麻花从开始时的一角、两角一把,到现在卖到5角一把,20多年了,麻花炸出了特色,卖出了感情。尽管他们的两个孩子在外地工作、读书,可能不会回家跟着夫妻俩炸麻花了,但是他们的侄子很喜欢这个行业,也许10年之后,侄子会把技术传承下去,让曾口的特色小吃——油炸麻花香飘万代。
实习编辑:于明月
编辑:孟然
统稿编辑:张程
责任编辑:张磊
找到我们: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帮》
《致富青年帮》广播节目收听: 中波收听:AM720(华北、华东部分地区)
网上收听:央广网(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帮,助您
打开财富之门,点亮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