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受党组织的委托,什邡烟厂派出黄炳福和姜跃荣两位师傅前往北京,负责专门为*制造雪茄,为了规范化制烟过程,中央决定给制烟机构起个名字,由于什邡烟厂之前制造的烟是13号配方,给*制造的烟是2号配方,所以最终制烟机构起了个“132小组”的名字,从此以后,132小组制造出来的132雪茄就与*身影余生相随。
132小组的工作地点就在中南海对面,为了给予其一个相对安静的制烟场所,党组织在132小组工作地点的四周都安排了守卫,闲杂人等不能随便出入。
后来为了让制烟的工作人员能安心地在北京工作,组织又派人将工作人员的家属接到北京一起生活,算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132小组在北京制作雪茄的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北京的气候与四川有很大差别,黄炳福等技术人员从四川带来的烟叶和酒糟的口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突破这个难关,黄炳福等一众技术人员没日没夜的摸索,凭借着满腔的使命感和激情终于在几天后攻克了这个难关。
132小组在北京制烟期间,每月的生产指标是15~20条雪茄,*曾评价这种雪茄,“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燃尽之后还不会落灰,入口的时候有丝丝凉意沁人心脾,对于抽烟的人来说,非常舒服。
只不过让人颇为遗憾的是,1976年*逝世后,132小组也在1978年年底停止生产132雪茄,虽然132雪茄从此再也没有现身过,但它与*相伴的这一段历史却被作为什邡雪茄乃至四川烟草的荣耀而载入了史册,而那些曾为*制造雪茄的技术人员,也在上级的关怀之下,有了更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