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株枯死状
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发病规律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种子质量差发病重,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①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或者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减轻发病。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
②拌种:用种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采用25%甲霜灵0.3kg拌大豆种子l00kg。
③苗期灌根: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甲霜灵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500倍液等。
④药剂处理:发病初期开始喷洒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800倍液,或54.5%恶霉·福美双1500倍液,或3%恶霉·甲霜灵水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并做到喷匀喷足。
大豆花叶病
发病叶片症状
发病症状大豆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病害症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大豆品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性畸形或坏死。一旦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新叶都会出现花叶(以此可以与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要害进行区分)。发病规律生产上使用了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介体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防治方法①建立无病毒种子田:无病毒种子田要求在种子四周围100米范围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获前发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的种子要求带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下年种植的种子用。
②防治虫害:应及时喷药,消灭传毒介体。常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