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酒店:某网友讲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价格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打车:使用某打车软件时,苹果手机要比安卓贵一点。甚至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购买电影票: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熟”。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
其实,互联网“*熟”并非只有中国才存在。
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出现过差异定价的现象,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在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之后,再用浏览之前的DVD时,却发现商品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别成为下一个被“*熟”的用户
出现过被大数据*熟显然不是1、2位用户。
根据2019年3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熟”调查结果显示,有56.92%的被调查者有过被大数据*熟的经历,其中被调查者主要在网购、旅游平台、网约车等平台被大数据*熟。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表示,平台利用“大数据*熟”的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最后根据画像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
因此想要杜绝类似情况发生,需要社会营造诚信的氛围、互联网企业的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管。
在传统消费里,很多人认为熟客总能比新客得到更多的优待,比如光顾一个店面多年,老板每次都给抹零。但在大数据时代,对不起,你是要被宰的那一个,而且还浑然不觉,甚至和88VIP一样,在没看清楚真相之前还乐在其中。
你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大数据*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