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地提供优质饮用水的水屋 来源:Zero Waste Europe
No.3
可持续塑料行动面临的问题
1. 虽然欧盟对于一次性塑料即将落实相应的倡议(SUP initiative),但总体来说,对于塑料的生产和使用,并没有宏观法律约束。
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急需巩固——需要整合和强化现有的EPR,在可预见的未来,厂家需要分担高达80%的垃圾运输、回收以及再利用费用。垃圾随意丢弃的清理费用也需要由厂家承担。
3.在2030年前,100%的塑料包装都需要达到可重复使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标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塑料包装都能得到重复使用或循环利用。即使所有包装都能达到这个标准,若缺乏回收市场,仍然难以对达到标准的包装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4. 押金返还制度还在完善中(DRS, Deposit Return System)。欧盟正致力于建立的这个制度,旨在让消费者用完塑料瓶等塑料包装后,把包装归还到指定回收点,便可领回最初包含在商品费用里的包装费。例如:假设一瓶水1.25欧元,含有0.05欧元的“押金”,消费者每拿着这样一个瓶子去回收点,便可领回0.05欧元的押金
押金返还制度 用塑料瓶领回押金 来源:Zero Waste Europe
5.核心需求(Essential Requirements)中的,最小可循环含量标准亟待确定。核心需求是目前还比较笼统的概念,欧盟通过确定核心需求,旨在制定塑料中的各种元素以及材料要求等等的最低标准。其中重要的一个提议是:使所有塑料包装都能拥有大比例的可循环利用部分,与上文“塑料的提案”第四点相对应。
6. 经调节的费用(Modulated Fees)也是减塑行动中重要的一环。现行EPR(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并没有“因材制宜”,没考虑到每种包装回收的难易程度,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生产了多少塑料就要付清回收环节产生的一定比例费用。在“调变费用”机制下,责任方(即生产厂家)需要根据包装的材料的不同,支付对应的、经调节后的EPR费用。
No.4
一次性塑料指令重点规定
作为《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的一部分, SUP指令(Single-use Plastic Directive)于2018年5月起草,于2019年6月生效。SUP指令的目的在于解决欧盟的一次性塑料问题,欧洲零废弃联盟认为该指令是遏制塑料污染的重要第一步,也是推动国家、企业和社会迈向真正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Favoino先生指出SUP指令的几个重点:
1. 欧盟将完全禁止塑料制成的吸管、一次性餐具(盘刀叉勺等)、搅拌棒、棉签、气球棍,以及所有氧降解塑料(详情见下文)。
塑料制一次性餐具及氧降解塑料等将被欧盟完全禁止 来源:ORC Ireland
2. 对瓶子和瓶盖有特殊产品设计要求。瓶身需至少有30%的可循环材料。瓶盖与瓶身一体化设计,避免盖子散落在环境中(包括海洋)。
3. 2029年前实现PET分类收集90%的目标。所以推广DRS(押金返还计划)尤其重要,它是到达90%回收率这个高目标的重要途径。
4. 该指令要求所有欧盟成员国减少对于未被禁止的塑料制品使用,包括塑料杯和食物容器。
5. 对受管制塑料进行定义。管制塑料包括可堆肥塑料,而不包括不经化学反应的天然聚合物。
具体来看,各种细则(横栏)对应应用材料(竖栏)则范围如下:
SUP指令 ( SUP Directive ) 来源:Zero Waste Europe 翻译:Lucas Guo
Favoino先生随后指出,非包装(Non-Packaging)塑料占60%,而在剩下的40%包装塑料中,一半都可以通过重新设计、重复使用以及循环利用减少。
No.5
全球塑料问题重中之重
1. 需严厉打击双重标准。如可口可乐、百事和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在亚洲等地区的包装标准严重不同于其在欧洲的,而且把在欧洲产生的塑料废弃物运到地球的其他发展中地区(包括中国)去解决,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的塑料污染问题。
2. 仍然给予“循环利用”过多重视,而非源头减塑。
3. 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已经禁止垃圾进口。基于欧盟在2017年1月的会议达成的共识,在欧洲,垃圾焚烧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与现时欧盟的气候政策相悖,因此需要摒弃垃圾焚烧这种处理方式。而对于一些不能被焚烧的垃圾产品,短期内需要加强分类收集,并改善对其再次使用的处理技术;最终目标是完全杜绝对上述塑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4. 现时,塑料的“化学循环”在亚洲和欧洲十分流行。化学循环大多是将塑料转换成能源,但这种转换还未被欧盟认可为循环步骤的一种。更加理想的是“塑料变塑料”的转换模式,但这种方法还没有被证实可大规模推行。
上文指出循环利用被过度重视,但欧盟在这方面仍有不足。Favoino先生认为,循环利用是现有减塑措施中最容易做到的一项,也是“零废弃项目”目标中比较容易达成的一个。它不仅保持着“用完即弃”的消费模式,也给全球许多工人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同时,大部分(60%)耐用型塑料是可循环利用的,这意味着要把我们的减塑重点放在一次性塑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