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泰妮的护肤品产品中,委托加工产品也占据极大比例。在其营业成本中,委托加工的成本达到63.28%。
低价购买、再高价卖出,医美面膜企业轻松“躺赚”背后,损害的依旧是消费者利益。
“技术”何在:
花100万研发,花2.6亿打广告
在医美面膜上市企业的招股书和官网上,以“技术”、“创新”、“黑科技”自我标榜的企业遍地,但真正有底气,恐怕屈指可数。
以此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敷尔佳为例,其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为148.61万元,当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研发强度)仅为0.13%,而这已经是敷尔佳在过去四年中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时刻,从2018年到2020年,这个数字分别是0.08%、0.04%、0.09%。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敷尔佳仅有6名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1.52%,而在去年第一次递交招股书时,截至去年第一季度,敷尔佳还只有2名研究人员。
在考察企业研发能力的另一项关键标准——专利数上,敷尔佳同样令人大跌眼镜。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及子公司共持有9项专利,均为外观设计专利。
相比之下,其它医美面膜的同行们也没好到哪去。
财报显示,巨子生物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2495.4万元,占总营收的1.6%,拥有84名研发人员和34项发明专利;贝泰妮的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1.20亿元,占总营收的2.99%,拥有236名研发人员和22项专利;创尔生物的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2222.41万元,占总营收的9.25%,拥有78名研发人员和18项发明专利......
即便上述部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加强,比如贝泰妮的研发人员在去年一年增长了132人,规模扩大超过120%,但整体的研发投入与规模,跟A股头部医药生物企业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华熙生物2021年研发人员情况)
显然,比起砸钱研发,医美面膜企业们“更舍得”把钱花在营销上。
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第三季度,敷尔佳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15亿元、2.65亿元和2.64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60%、16.75%及16.01%。
敷尔佳很明确,未来公司的销售费用会持续提高。根据上市计划,敷尔佳拟募资约18.96亿元,其中近一半将被用于“品牌营销推广项目”。
巨子生物在2021年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达到3.4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22.3%;创尔生物2021年的销售费用为1.12亿元,营销强度达到46.65%;贝泰妮的销售费用高达16.8亿元,占总营收的41.78%;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同样高达24.36亿元,占总营收的49.23%。
对比之下,销售投入10倍于研发投入的医美面膜企业比比皆是,这样的情况也招来了监管问询。
今年2月,IPO审核期间,敷尔佳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问询正是针对敷尔佳核心技术并无专利、研发投入低。在回复函中,敷尔佳承诺,未来将加大研发投入,升级研发体系。同样,创尔生物在去年2月向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后,因为业绩无法不达标终止,随即转战北交所,在今年四月,同样因为营收下滑、宣传推广费用高企收到问询函。
乱象何解?
全面整顿众望所归
2020年年初,医美面膜风气开始盛行。国家药监局曾发布《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一文,提出化妆品不得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其标识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等内容。一些面膜类化妆品,将产品宣称为“医学护肤品”、“药妆”产品等,属于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均是违法宣传行为。
但随着互联网营销的兴起,更加灵活的宣传方式,更丰富的触达手段,让医美面膜企业对功效的宣传走进了隐晦的灰色地带。
2019年起,敷尔佳频频出现在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间,在小红书、微博和抖音,也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在招股书中,敷尔佳也提到,公司通过与具有公信力的KOL深度合作进行市场教育,精准营销、多平台宣传优势和由此形成的品牌优势,成为敷尔佳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这仅仅只是医美乱象中的冰山一角。
今年8月,“杭州一医美公司偷逃税被罚8800多万”登上微博热搜,处罚事由显示,这叫名为杭州古名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千和医疗美容诊所,利用个人银行账户收取服务款并隐匿收入超47.55亿元,未计入财务账。
不少网友惊呼,一家区域性的医美诊所,还曾经被《焦点访谈》曝光过无资质办医,竟如此暴利。更别提由来已久的“黑医美”、诈骗和准入门槛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