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五年(245年),二十岁的钟会出任秘书郎,由此步入仕途,因为才华横溢,又精通玄学,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景元四年(263年),在魏灭蜀战中,他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
哥哥钟毓深知弟弟钟会为人,曾私下告诫司马昭:“钟会才智过人,好弄权术,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司马昭听后,笑道:“若将来果真如此,我只治钟会一人之罪,不累及钟氏一门。”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结果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中。钟会谋反,兵变被*,钟氏按律当诛三族。司马昭依诺,对已经病亡的钟毓网开一面,其子钟峻、钟辿特赦,官爵如故。钟毓的确有先见之明,大智慧者。
钟会出身豪门,官高位显,但在文艺学说方面,却非常崇拜比他长两岁的嵇康,甚至到了一种自惭形秽地步。据说,钟会编纂完《四本论》后,想让嵇康看看,将书往怀中一揣,便兴冲冲去嵇康家。等到了嵇康家门前,突然又害怕人家看不上,就远远地将书从窗口扔进去,然后调头就往回跑。
对于钟会的崇拜与一往情深,嵇康非但不来电,而且很反感。有一次,钟会去拜访嵇康。嵇康正在院外的树下打铁,上身无衣,下身短裤。好友向秀,在一旁给他拉风箱。嵇康好像没看见钟会似的,依旧专心致志地打他的铁。钟会也不介意,就默默站在一旁看他打铁。过了好一会,钟会见嵇康实在没有要招呼自己的意思,就准备打道回府。
见钟会要走,嵇康这才语带嘲讽地说:“你听到什么就来了?你看到什么又走了?”钟会听后,气呼呼地说:“听说你打铁就来了,看见你打铁就走了。”说完,拂袖而去。
嵇康行为,纯属撩*。既然不愿理睬人家,打你的铁就是。人家自知无趣,都要走了,你又何苦自作聪明地嘲讽人家,太不厚道。
嵇康啊,你可知:君子不计仇,小人恨破头!
《广陵散》于今绝,竹林由我散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好友吕安妻子徐氏被自己兄长吕巽迷奸。吕安非常气愤,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情,便劝吕安不要家丑外扬,保全门第清誉。吕巽因为害怕,竟诬告吕安不孝顺母亲。结果,吕安被官府收捕入狱。
嵇康得知消息,赶赴洛阳,准备为吕安辩白。司马昭本来对嵇康不愿做官就心存芥蒂,听说他要为不孝之子吕安作证,很是恼火,亦将他下狱。
见嵇康下狱,钟会乘机对司马昭说:“嵇康是一条盘着的龙,千万不能让他腾起。你可以不担心天下,却不能不顾虑嵇康。”见司马昭犹豫不决,又诬陷道:“嵇康曾想帮毋丘俭谋反,因为山涛劝解,他才没有做。过去齐国姜太公*华士、鲁国孔丘*少正卯,就是因为他们危害社会和扰乱礼法。嵇康和吕安言论狂妄不羁,诽谤社会道德和国家政策,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铲除他们,以纯正风俗。”司马昭一向欣赏钟会,相信了他的话,决定将嵇康和吕安二人全部处死⑥。
行刑当天,得到消息的三千名洛阳太学生,一起向朝廷请愿,希望赦免嵇康,并让他来太学任教。这个想法,未免太天真,反而坚定了司马昭*嵇康的念头。
刑场上,嵇康神情自若,抬头看一眼太阳,知道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让家人取来自己平时最爱的琴,弹了一曲《广陵散》。曲罢,嵇康叹息道:“从前袁准想跟我学习这曲《广陵散》,我每每吝惜不愿教他,《广陵散》从今天起失传了。”说完,从容就刑,年仅四十。
嵇康被害后,向秀出于无奈,出世为官。阮籍虽然佯狂避世,还是被迫为司马昭封晋公、备九锡写了“劝进文”。王戎、山涛则紧跟司马昭父子,成为朝廷重臣高官。只有刘伶一人,始终拒绝为官。
竹林七贤,从此成为一种传说。
儿啦,你可千万别学我
嵇康生前,写下一篇《家诫》,洋洋千言,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对所侍奉的官员,只要尊敬他就好,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和时机,不宜处的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官员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
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为他做一些难办的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是谦虚、真诚而礼貌的,要让他清楚的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如果男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希望能够帮助他,那么可以采取表面上拒绝他,私下却偷偷想办法帮助他的策略。
如果遇到酒会,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找个机会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将要开始争斗的前兆。你若坐在一旁看着,一定会对是非曲直作出区分,到时就忍不住要说话,你一旦开口说话,肯定会站在其中一人那边,既然他有不对的地方,你也会就认为他是对的。而另外一个人,会认为你有私心,才与他作对,就会从心里对你有怨恨和讨厌之情。
一向清高自傲的嵇康,竟然在教儿子如何做一个小心谨慎、循规蹈矩的平庸之人。
《家训》,让我们看到一位父亲的婆口苦心,更让我们看到了嵇康内心的无奈与矛盾。
《家训》,看似嵇康在教育儿子,实是对自己离经叛道行为的否定。
其实,嵇康宁死不做司马臣,并不仅仅是文人的清高,当初他辞官归隐,虽说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说的生性散漫、向往自由以及不愿为官场羁绊的种种原因。还有一个原因,甚至最重要的原因,他没有说,那就是:他是曹氏皇族女婿(其妻是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必须捍卫曹魏政权的正统与权威,不能屈膝于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氏集团。
昔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强权,与今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霸道,有何区别?
或许,嵇康并非没有这么想过,只是无法说服自己改变立场。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 ,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好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历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
嵇康临刑前,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没有将孩子托付给哥哥嵇喜,也没有将孩子托付给好友向秀,不是他不放心自己的哥哥,也不是他信不过自己的好友。而是他知道,自己一旦被害,哥哥都自身难保,又如何能保全他的孩子。向秀和自己性情一样,孩子托付给他,根本就没有前途可言。山涛品格高尚,为人忠厚,不仅是朝廷重臣,而且与司马氏交好,有他照顾孩子,最安全,也更有前途。
事实证明,嵇康的选择非常正确。父亲遇害后,嵇绍静居家中,奉养母亲。及至成年,山涛掌管选举事时,上奏晋武帝:“《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春秋晋国著名政治家)相比,应当加以任命。”晋武帝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后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国子博士、平西将军及侍中等职,走上一条和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或许,这也是嵇康愿意看到的结果。
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出于对成都王司马颖专政不满,调集十多万朝廷军队并带着晋惠帝去讨伐司马颖。两军在荡阴(河南汤阴),展开决战。混战中,晋惠帝滚落草丛,脸上被砍了几刀,身上还中了三箭,狼狈不堪。嵇绍刚好经过,立即跳下马来,将晋惠帝从草丛中拉出。这时,有追兵舞着刀枪过来,嵇绍连忙用身体护着皇帝,结果被乱刀砍死。
最终,还是司马越击败司马颖。晋惠帝回到营帐,侍卫要帮他洗去衣服上的血迹。晋惠帝连忙阻止,动情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能洗掉。”
嵇康宁死不做司马氏臣子,嵇绍心甘情愿为司马氏尽忠。
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嵇绍与嵇康一样,都有一颗忠诚之心。
嵇康的清高,一半因为身份的无奈,一半因为文人的矫情。
嵇康放不开,嵇绍放开了。
刘伶(约221-300),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期名士。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竹林七贤”恰好赶上这个时代。然而,他们却无法也无力改变这个时代,只能以放荡不羁的行为举止去嘲弄这个时代。事实上,他们未必真的反抗礼法,只是因为礼法已为当权者破坏,让他们无所适从。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