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敏 整理)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千百年来,“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都讲的是诚信。可见,诚信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漫长岁月、沉重的生活浪沙,淘沥出来的赤纯之“金”,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屹立于天地间的坚固磐石。古人三则“诚信”的故事,给今天的人们会有很深的启迪。
●“和氏之壁”,启迪要慧眼识珠
《和氏之壁》出自《韩非子·和氏》。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是说: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后,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登上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
文王听说此事,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寓言是说,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好人当成骗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文中楚人卞和虽一时蒙冤受屈,但他坚持“奉而献之”而不改初衷、锲而不舍精神,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同时,还告诉人们和氏坚持推荐“宝石”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启示人们要认识到:真理就是真理。
●“击鼓戏民”,警世诚信为要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出自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击鼓戏民”的故事,是说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
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因此说,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灾难。人们在生活中,也是听了足够的预言,最后对真理也半信半疑。甚至谎言太多,不知所从了。
●“鲁人徙越”,启迪适应为本
“鲁人徙越”是一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是说: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回答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所以说,此寓言有三点启示。启示之一:适宜才能发挥专长。一个人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才行。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很多时候,一些人学非所用,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地方。只有在适合的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的聪明才智和效能啊!启示之二:开发市场也需要调研。故事中的鲁人,具备了“开发市场”的意识,如果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这种专长,专长的技能就毫无作用。启示之三:市场调查研究是首要之措。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深入,分析客观实际,使自己的专长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凡做一事,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万不可凭主观臆断。做任何生意,都要有经营头脑,了解市场需求,三思而后行事,这样从能把握时机,才可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变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