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现行体制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间相当一部分乃是为治理国家的初步尝试。
其间我国的工资制度从建立至今亦是经历了数度沿革,从建国伊始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尝试,到时至今日工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它源于我国社会状况不断发生转变的同时,亦见证着这段来路。
沿这段来路向上回溯,根据我国建国之初的工资制度,1955年授衔后,国家*及开国将帅拿多少工资?
一、建国初的工资制度众所周知建国之初我国尚无完善的工资制度,所实行的乃是自战争年代为保障军队运行而构建的供给制度。
供给制度便是将伙食、被装等实行低标准的实物向军人免费供给,另加发少量现金作为零用钱,同时随军生活的部分干部家属子女亦享受相应的保障。
供给制实行的周期大致为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前后,这一时期供给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令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奋斗在国防事业之中。
然而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供给制度便与社会实际状况有所脱离,为整体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便。
其间如此前基于物资的稀缺性,军人的整体待遇是高于社会基本水平的,而随着国家经济状况渐而好转,此前延续的供给制令军人的待遇整体降低。
因而1954年底,随着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的工作指示”,以按劳取酬原则确立的干部薪金制度随之正式建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需求之下,24级工资制便于1956年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的“干部薪金制”自然需要依旧不同等级、职务的干部进行界定划分,以发放不同水平的薪资,因而如何做到尽可能公平的确切划分实在是一个难题。
从上述文件可知,薪金制与军衔制的诞生处于同一阶段,因而薪金制的等级划定不仅与干部的级别、职务相挂钩,亦与军衔相联系,而24级工资制便是由此而来。
其间级别划分为:国家级、军区省部司级、军级、师级、团级、营级、连级、排级等。
而军衔则依次为: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等等。
而职务上分别为:党和国家*及十大元帅、十大将及国家副职、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正副军正厅正地市级、正副师副厅副地市正处正县……
由此根据上述不同方面的划分,构成了24级行政级别工资制度,从第1级的594元到第24级的45元有着非常详尽的划分,这一工资制度的出台在一定时期内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社会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那么言归正传,根据24级行政级别工资制度,1955授勋之后的国家*及开国将帅分别拿多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