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字旁一个惠,禾字旁的字加一个惠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25 02:52:58

 

收集研究洛阳土话儿,是我近几年的才*事儿,不是专职、专门,仅仅是在上网看到年轻人以趣味书写家乡话,看出了字、词不达意的问题,感觉这是责任,才开始收集、研究的,因为我是洛阳人。很多人说我*这个事儿很无聊,因国家一直在提倡普通话,土语有啥用?我不想多解释,就感觉自己应该做,

不搞文学创作,恁无法感受土语的重要性,当外地导演被请来洛阳拍摄电视剧《贴廓巷56号》、里面有鼓楼市井文化,出来一个卖香烟姑娘的吆喝:“香烟洋火桂花糖”我有点气愤啦,使用人家北京“人艺”老艺术家表演的“京味吆喝”听着是没毛病,可这《八路军办事处》的故事发生的是在洛阳老城,不是北京,听着别扭,听着让我不悦,因为洛阳还有比北京还要早的土语,洛阳小贩的吆喝不比北京吆喝的难听,相反,更有味、更能唤起我们爱家乡的情感。可惜的是,人家北京老艺术家把土的掉渣的“吆喝”搬上了舞台,而我们当做垃圾,拌(扔)啦。那个年代,我就有强烈的感触:土语是金子,北京的文人捡起来了,可我们洛阳呢,丢弃啦?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生活中,我也收集“洛阳吆喝”但少的可怜,因为特有趣味的都在消失,寡淡的我也不想要,会吆喝的小贩已“驾鹤西游”,感兴趣的老人也在慢慢故去。趣味收集中,我感叹:着急也没用,特意去收集累的半死也未必有啥大的效果,顺其自然的留心记录吧,不忘自己还是个老洛阳人就行。

近几年,在采写洛阳土语时,我忽然发现,土语里涵盖有“古语”。有学者说洛阳古代人说的话就是当代的“普通话”,是官话,雅言。是不是?我不是专家,但传下来的洛阳土话有古韵的味道,我们仅仅把土话说成了“土的掉渣”,是不是糟践了他的内涵?

比如:穗子,丝、绒等扎成的的饰物,旗子、宫灯的装饰物,服装上也有,“穗”字为啥使用禾字旁?那个“惠”仅仅是仁义,柔质慈民吗?穗子的样子就是麦穗儿,是先有麦穗还是先有旗子上的穗子呢?

前几日,我一直在为一句土语“揆式儿”苦恼不已,洛阳人还在继续使用的这句单词的这个“揆”难死我啦,揆kuí:揣测:揆度。揆策。揆古察今.....当这些解析出来后,我似乎明白啦,洛阳土语不简单啊,凡事咱得有个规矩,规矩就是约束,就是制度,也是后来的法律,“揆”在古代是指测量方位;也指因宰相管理百官百事;后遂以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之职。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这个“大宰”除了管理国政,是不是也得制定国策、礼仪?我们最早的礼乐制与周公有关系。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他写的《周礼》不是最早的“揆式儿”吗。

《周礼》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由此形成的周礼文化,周礼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礼、孝、和”为伦理观念,以“民”为立国之本,以“法”为治国之根,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古代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些能让人信服的规矩不是咱洛阳人说的:“揆式儿”吗。

看当今,那些网络“大喷”为了一句话争论不休,为了自己谁是古代第一古都滔滔不绝,完全践踏了“周礼文化”,因为讥讽嘲笑违背了“德”这个价值原则,怼骂违背了“礼、孝、和”的伦理观念;看似为了自己的家乡争论辉煌荣誉,可糟蹋了伦理道德。维护声誉没错,可行为言语呢?以“和”为“贵”这个社会行动准则是不是拌(扔)啦?

我是洛阳人,我从不与他人争论,咱得儿明晰家乡人说的“揆式儿”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早期的制度,研究、感悟,理解、传承才是正道,网络是百姓的好平台,可也得有个“揆式儿”,我相信以后会有的,因为千年的“周礼文化”根深蒂固,官方和普通百姓也不会让这些人任性的放肆、胡来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