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旱獭面部的白斑
当它们发现危险,感到受到威胁时就会直立起来发出尖叫,一来可以警告对方不要轻举妄动,二来可以及时通知周遭的其它伙伴危险靠近。
但是我们看到的短视频里的声音实际上是处理过的,真实的灰白旱獭叫声并不是如此浑厚的男声,而是更接近于女士受到惊吓时的尖叫。
如果旱獭也当预言家…
在美国和加拿大还保留了一个和旱獭息息相关的习俗,被称为“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这个活动据说最早是由生活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德国裔发起的,脱胎于德国一个类似的节日“狗獾日”(Badger Day)。
美洲旱獭
来源:葛致远
大致就是在2月2日这天,人们会聚在美洲旱獭()的洞穴旁等候,如果它从洞穴中出来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它就会重新回到洞穴中冬眠,预示着冬天还将持续6周以上;而如果它出来以后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春天就会更早到来。
但据宾州美洲旱獭俱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旱獭的预测成功率只有不到4成,比我们随机猜测春天是否会提前到来的概率(50%)还要低不少。可是作为一个习俗,每年此时人们仍然会乐此不疲地去拜访他们的“天气预报员”。
旱獭可爱,请勿靠近!
虽然旱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也有令人恐慌的一面,喜马拉雅旱獭是我国发现的鼠疫杆菌的主要自然宿主之一。
鼠疫杆菌
来源:http://www.urbanchina.org/
位于青藏高原山地的高寒草甸草原地区被认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包括了青海、甘肃、新疆等75个县、市、镇,疫源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2003年数据),是我国已经认定的鼠疫疫源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自1991年以来发生鼠疫超过百例,其中包括数十起死亡病例。
对于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贪婪索取,对于野生动物的不当亲密接触和投喂,都会导致鼠疫的传播,但这些都不是旱獭的本意,是我们人类给自己挖下的“坑”。
14世纪,欧洲曾爆发这种可怕的疾病
来源:www.163.com
这种曾经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恐慌和痛苦回忆的“黑死病”,就像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柄利剑,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恪守和大自然接触的底线。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正在云南昆明举行,谈到生物多样性,人们首先关注的往往是珊瑚礁和热带雨林这样的热点地区,前者虽然仅占世界海床的0.1%-0.5%,但其中的生物却占到海洋生物总数的30%;后者仅占地球陆地面积6%,却为全球50%的生物提供栖生之所。
相较而言,很少有人会去关注高原。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而自成一格,孕育了许多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的奇特生命。
以我国为例,青藏高原已知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超过280种,其中绝大多数为高原特有物种。如果喜马拉雅旱獭的家园——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那将会是我们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