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清水晶雕卧牛望月。
清水晶雕卧牛望月,由整块水晶制成,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全器分别圆雕一牛、一月,牛头昂起,回首望月,巧用墨色水晶雕成卧牛的身躯及四肢,圆月则利用透明无色的水晶雕刻而成,月下托有祥云。器物底部附有木座,雕工粗犷而硬朗。此物运用水晶的自然色泽,灵活雕刻,形象生动逼真,其造型反映了江南盛夏,水牛因畏惧白日炎热,夜晚见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故发喘息的情景,即所谓“吴牛喘月”之典故。
水晶,矿物学又称“晶石”或“水晶石”,是一种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石英结晶体矿物。我国水晶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曾赋予水晶许多极富美感的雅称,如水玉、水精、水碧、石英等。其中,水玉是最古老的称法,意谓似水之玉,为“千年之冰所化”。
古人相信水晶具有神异的功能,能够起到避邪、防腐、疗疾的作用。唐朝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其短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讲到了一只用水晶做的碗,具有“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日痛含之立愈。” 在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孔子被说成是水晶之化身。意为非同寻常之人,脱胎于非同寻常之物,显示了非同寻常的神异功能。儒家则称水晶具有五行之中的水德。总之,古人相信水晶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灵性和特殊的功能。
我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曾利用水晶作为打制石器的原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用水晶石制作的石器就是例证,不过当时正处于玉石不分的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人开始使用水晶、玛瑙制作简单的工具和人体装饰品,品种、数量比较少,远不如玉器制作发达,但都处于古人治玉的初始阶段。水晶与玉、玛瑙等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水晶制品渐多,而且多为信物和吉祥物,用于朝觐、盟约、婚葬、祭祀等。杭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两汉时,水晶制品的种类增多,多数为小件水晶制品,如满城汉墓水晶印,大小不过几厘米。还有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水晶印,水晶棋子。到了唐宋之际,水晶制品的种类变得丰富了许多,出现了较多的大型水晶制品。如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内发现了唐僖宗的水晶枕,及供奉佛骨舍利的水晶棺。明清时期,大块的水晶制品频现,但其精美程度远不如唐宋。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水晶制作已经达到十分高级的水平,一般都是整块雕刻,从选材到上手,一般需要花费数年才能完成。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清代水晶雕卧牛望月精雕细琢,惟妙惟肖,色泽晶莹,实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