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志人物,淅川县红色人物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0 05:05:27

按:本篇讲若国。关于若国目前学界仍理论不清,这是因为若国(包括邔国)是一个比楚国更为古老的国家,有关文字的记载较为混乱,出土文物较少,有据可证的东西并不多。然而对若国的研究,却是解开楚若(鄀)关系、解读《楚居》中隐秘的史事、破解楚史若干问题的一把钥匙。

若水、若国

《世本》载:“鄀,允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

《竹书纪年》:“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竹书纪年辑证》引《义证》言:“《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

以上记载可概括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昌意居若水,颛顼生于若水。

若水,《索隐》注:“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又东北至硃提县为卢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照此说若水在四川(蜀地),或岷江、或雅砻江一带。然而,有学者不以为然,认为当时黄帝族系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其领地应该发展不到蜀地,并且“江水(国)”亦不在蜀,《正义》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因此,以《山海经·海内经》为代表的岷江说,以《水经注·若水》为代表的雅砻江说,均不足凭信。

又有一说若水即为汝水,“若”“汝”古音同,如《史记·张仪列传·索隐》:“若者,汝也。”昌意之国在今河南汝水附近,徐少华、田昌五、马世之、陈朝霞等主张此说。

从出土文献看,鄀,在商朝称为“若”,出土有青铜器《若癸鼎》《亚若癸尊》《亚若癸卣》《若父己爵》《亚若父己爵》等,从若称“亚”来看,若应是殷商“内服诸侯”。通常认为西周时期若称鄀,并分裂成二鄀国,即上鄀、下鄀。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认为有两鄀,即上鄀与下鄀,下鄀释为蠚,下鄀有《下蠚雝公缄鼎》《下蠚公簠》等,而上鄀有《上鄀公敄人钟》《上鄀公簠》等。郭沫若认为南郡之鄀为鄀本国,因此称为上鄀。上鄀在金文中有鄀哀公、鄀晨公、鄀公敄,鄀器中的“鄀公”或为楚国县公。据《下蠚雝公缄鼎》出于上雒,上雒即今陕西商洛市,因此下鄀即在今商密,由宜城而迁,而上鄀在商洛,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

陈朝霞《从近出简文再析鄀国历史地理》,据西周晚期有上鄀器物《上鄀公敄人钟》、下鄀器物《下蠚雝公缄鼎》,而周恭王时期鄀国之物《士山盘》尚只称鄀,到周夷、厉两王始有下鄀、上鄀之分,因此陈朝霞认为鄀国分裂为上、下鄀时间在西周中期,夷、厉两王之前,上鄀即今河南西峡县西十五公里丁河古城遗址,下鄀,即古商密之地,在楚穆王四年,鄀国叛楚后,楚迁鄀于内地,即今湖北宜城东南的乐乡,两鄀都亡于楚。

马世之也认为“约在西周中期,就出现了上、下鄀之分,直到春秋早期,二者还并行发展。”

郭沫若、陈朝霞等均认为下鄀即古商密之地,而对上鄀之地二人观点不同。如果按陈朝霞所言上鄀在今丁河古城遗址,则不能解释《楚居》“乃窃若人之犝”,即公元前1042年,酓绎封“子男之田”,屈紃居夷屯,派人偷若人小牛来祭祀。夷屯距离丁河古城遗址,两地直线距离就达180多公里,显然是不可能完成“偷牛”之事的。

杜预认为:“昌意所封在鄀,鄀乃襄州乐乡矣。”《春秋释例·鄀》也注:“《世本》云:‘允姓之国,昌意降居为侯也’。在襄州乐乡县也。按,《隋书·地理志》襄阳郡下云:江左并置雍州,西魏改为襄州。杜佑《通典》:隋后改为襄阳,郡因之,乐乡县属焉。春秋鄀国地也。”襄州,即在今湖北襄阳。

《元和郡县志·乐乡县》记载:“本春秋时鄀国之城,在今县北三十七里,鄀国故城是也。在汉为鄀县地,晋安帝于此置乐乡县,属武宁郡。隋大业三年改属竟陵,皇朝改属襄州。”而据《旧唐书·乐乡》记载:“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温州,以乐乡、率道属襄州。”

《太平寰宇记·废乐乡县》记载:“在(襄)州南二百二十里,旧管四乡。本春秋鄀国地。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旁。晋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乐乡县,属武宁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鄀州,贞观八年废鄀州,以其地改属襄州,周显德二年并入宜城县,皇朝开宝五年割隶荆门军。”

杜预为西晋人,其时乐乡尚未设县。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置乐乡县,为武宁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六十六里乐乡关。隋属竟陵郡。唐属襄州。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废。鄀国故城,在今乐乡关北三十七里,其位置大约在今胡集镇政府一带。此处有罗山遗址,位于钟祥市胡集镇罗山村。

2006年,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和钟祥市博物馆联合对罗山村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考证,确定为一处保存较好的东周时期遗址,具体年代约为春秋中晚期至汉晋。经对该处考古遗存结合文献分析,初步确定为“古鄀国、汉晋鄀县”所在。该地位于乐乡关东北约三十余里、胡集镇东6公里处。遗址处于落差达十余米的岗地上,平坦如砥,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其中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2米。采集的陶片为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绳纹,器形有鬲、豆、罐、盆、瓮及筒瓦、板瓦等。

经考古专家现场勘查,在遗址旁尚有一条渐次淤塞的古河道沿其东侧向南折向西蜿蜒流过,与《水经注》中所载“古鄀国、楚鄀县”地望完全相合。据《水经注》所载汉水迳故鄀城南,结合卫星地图所示古河道痕迹,可知今胡集镇转斗社区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罗山遗址在春秋战国之时东侧紧临汉水,处于蛮水(鄢水)南面,北部以蛮水为界与鄢邑相望。

钟祥罗山遗址的发现,较好地解决了楚穆王(公元前625年~公元前614年在位)四年,将“商密之鄀”由淅川迁来此地置为楚鄀邑的问题。

罗山遗址距离夷屯不远,看上去似乎能自圆楚人偷牛的路径问题,因为楚人显然不会到“商密之鄀”去偷牛,据考证商密位于今河南淅川县寺湾镇故城村(今史家料村),两地直线距离就达170多公里,路途之遥,那既不现实,更不可能。然而罗山遗址被断代为东周时期(春秋中晚期,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7年),偷牛之事发生在西周初年,时间跨度将近四个多世纪,即是说楚人偷牛时,若人尚未迁于鄀(罗山遗址),因此这也是不可能的事。

那么问题又来了,公元前1042年楚人偷牛的“若国”在哪里呢?我认为《楚居》中所记的“若人之犝”之若、“若敖酓义”之若,为同一“若”,其与“罗山遗址之鄀”非一地,且“罗山遗址之鄀”从来就不是“鄀郢”。“若人”之若、“若敖酓义”之若、以及“堵敖之若郢”之若,应另有所指。

寻找若国的方向再次把我们引向夷屯的北方,因为夷屯之西(今南漳一带)为卢戎国,夷屯之南(鄢西南)为古罗国(公元前699年楚国屈瑕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左传》)”),邔国的治所在今襄城区欧庙镇一带,老河口市一带为古阴国,这样我们大致可以划个区域,若国当在荆山北麓,汉水以南,即今南漳、保康、谷城、襄阳这四地的连线范围之内。

前文讲过“昌意降居若水”,“颛顼生于若水”,若国因若水而来,那么若水在哪里呢?答案是在襄阳,襄水即是若水。

淅川县志人物,淅川县红色人物(1)

甲骨文“若”字,为象形字,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理头发,表示“顺”。“若”训作“顺”古书常见。

《康熙字典》:若,又顺也。《书·尧典》:“钦若昊天”。《传》:敬顺也。《诗·小雅》:“曾孙是若”。《释名》:若,顺也。

《说文》:顺,理也。从頁从川,会意。川流也。凡训诂家曰从,顺也。从頁川,頁,头也。人自顶以至于踵,顺之至也。川之流,顺之至也,故字从頁川会意。《广雅》:顺,从也。《释名》:顺,循也,循其理也。又《增韵》:不逆也。《注》:顺,言流泽也。

若水即顺水、从水。从是若水的属性,从即傍流,所从者当即汉水。若水是一条顺沿汉水而流的水系。因此,若水之名不源于山之名,与山无关联性。在荆山北麓唯有襄水与之匹配。

据史料记载,襄水源于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襄城区尹集乡凤凰村太山庙),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北流至王家湾折转向东;大致在今环城南路与卧龙南路的交汇处,并于此处开始顺从汉水东流,环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长约14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

《水经注·沔水》载:“沔水又东,和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为东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光绪年间的《襄阳县志·山川》也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

襄阳因襄水而得名,今谓之南渠,好端端地一个名字给弄折了,实属可惜,因为这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

颛顼故里——襄阳

《世本》载:“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山海经校注·海内经》:“郭(郭璞)引世本作濁山氏,蜀,古字通濁,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曰阿女者,《初学記》九卷引帝王世纪云:‘顓頊母曰景(昌)僕,蜀山氏女,谓之女枢。’是也。”

《史记·五帝本纪》:“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综上所述,帝颛顼的母亲本濁山氏,因古字“濁”通“蜀”,被后人写作蜀山氏。

颛顼生于若水,其母亲濁山氏娘家应离若水不远,或许就在附近,我很怀疑若水环绕的这座山就是濁山。

淅川县志人物,淅川县红色人物(2)

我们来看“蜀”字。

《说文》:蜀,葵中蠶(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诗》曰:“蜎蜎者蜀,蒸在桑野。”《尔雅·释山》:獨者,蜀也。《疏》:山之孤独者名蜀。

蜀山因被汉、若二水环绕,故从水旁,写作濁山。从卫星地图上看,它不仅是一座独立的山,而且从山水形态上极象汉字“蜀”字。因此,我认为若水上偎蜀山,下从汉水,濁(蜀)字是符合襄阳地理形态的象形文字。

在四川称“蜀”之前,蜀字早已被蜀山氏所用。“若”和“蜀”字是古人用智慧创造出的象形文字,若水与蜀山是上古文明的存在和象征,遗憾的是在漫长的进程中,古老的历史被错讹。

《水经注·泸水》云:“泸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山海经》:黑水之间,有木名若,若水出焉。《水经注》:若水南经云南之遂久县,又东流合绳水、孙水、淹水、泸水注于马湖。昔黄帝长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侯,娶蜀山氏,生颛顼于若木之野,即此处也。”大概四川亦有若水,北魏郦氏可能无意之中将蜀山氏与蜀山弄成一块了。另“若木之野”明显是“若水之野”的错误,这就是后人将昌意讹变入蜀的原因。

襄阳是帝颛顼出生之地,为帝乡,是颛顼故里。

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姬姓,号高阳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颛顼有传世之子二十五人,其一曰“老童”。老童是楚人的祖先,被称作“三楚先”之一,其与“祝融、鬻酓”为楚人常祀,这在《新蔡葛陵楚简》《包山楚简》等祭祀卜筮简中屡现。

找到了若水,我们就找到了若国的所在,上鄀和下蠚的困惑将迎刃而解。首先说文字。

若,上鄀、下蠚

殷商时期的若字有多种变化,大体是这样的:

淅川县志人物,淅川县红色人物(3)

西周时期同样有多种字样,大体是这样的:

淅川县志人物,淅川县红色人物(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