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能肥田吗,菌肥单独使用能有效果吗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5-11 10:13:38

菌棒能肥田吗,菌肥单独使用能有效果吗(1)

大棚里的蘑菇,长得很快,每天都得采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摄

菌棒能肥田吗,菌肥单独使用能有效果吗(2)

合作社负责人汪时明展示一等品的蘑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摄

菌棒能肥田吗,菌肥单独使用能有效果吗(3)

宁陕县党员干部带头种植水果玉米,这是他们在收玉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张典标)10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陕西宁陕县的生态脱贫之路》的报道。

从前只要一下雨,卢益建心里就发慌。这是陕西宁陕县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这位46岁的“看林人”——宁陕县林业局局长留下的“后遗症”。

18年前,卢益建担任宁陕四亩地镇的副镇长。那年6月9日,宁陕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全县近8万人中,5.6万人受灾,4830间房屋冲毁、倒塌,5147人无家可归。其中四亩地镇受灾最严重,整个集镇被吞没冲毁。还没缓过劲来,第二年历史重演。宁陕又遭遇暴雨,山体崩塌,泥石流推倒了4000多间屋子,2200人无家可归。

“是天灾更是人祸。”卢益建说,宁陕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当时的青山已被“剃”光了头,山体动了“外科手术”,山洪、塌方、泥石流频发。很长时间里,当地人一逢雨天就心神不宁。

(小标题)消失的木头与疯狂的石头

1978年到1998年,是被当地称为“木头经济”的20年。

卢益建说,那时候只要进山,就能听到漫山遍野的锯木声。那会儿,宁陕人吃饭靠开荒,花钱靠砍树。“陡峭的山坡上,只要能放得下脚的地方都开垦了。”卢益建回忆。

新开的荒地肥力不够,种上两三年,就得抛荒。当时宁陕不到八万人,每年毁林开荒二三十万亩。一个山头前一年还是郁郁葱葱,第二年就可能秃了。

“木头经济”时期,宁陕的108个村,每个村都开办了木材加工厂。当时宁陕形成了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和木材行业相关的流动人口有三到五万,很多外地人来宁陕伐木、运木、贩木和加工。

在宁陕城关镇青龙垭村村民汪时明看来,对生态破坏更严重的是椴木香菇种植。一个人带着斧头、锯子等,进深山,就地砍伐、加工、点种,再烘干背出山。

“就算是不通路的林子也能进去。”汪时明说,当时一天一个人能砍一万斤木头。

卢益建回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宁陕县城和公路周边甚至见不到大树。最疯狂的时候,一些农户要烧柴,得走上四五公里山路,捡三四趟。原本漫山遍野的野生动物也消失了踪迹。

1998年,国家做出天然林禁伐、限伐的决定,“木头经济”被迫转型。宁陕人的目光从山上的木头转向石头:宁陕的山里藏着铁矿、钼矿、铜矿、金矿和大理石矿等资源。疯狂挖矿的“石头经济”时代开启了。

“石头经济”高峰时,宁陕有130多家石材厂,其中不少是原来的木材厂商转型而来的。宁陕县国土局局长杨继军说,“木头经济”是给山剃头,“石头经济”就是伤筋动骨,造成的破坏程度更深,也更难以逆转,还加剧了地质灾害隐患。2002年和2003年的特大洪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疯狂的“石头经济”也走不通了,宁陕面临第二次转型。尴尬的是,“木头经济”和“石头经济”消耗了这么多资源,并未让宁陕摆脱国贫县的帽子。

(小标题)从“吃山”到“养山”

宁陕还是把目光瞄向了山林。不一样的是,过去的“吃山”变成了现在的“养山”。

汪时明现在还在种香菇。和传统在深山砍树点种不同,他把香菇种植基地搬到了村里的大棚里,菌棒用的是关中老苹果树枝条和修剪的桦栎条,用旧了的菌棒还能肥田,一点不浪费。

汪时明做了对比,在大棚里种,一年四季都能采,在各方帮扶下,价格稳定,销路也不愁。他算了一笔账:一户人能管理2万袋菌棒,年产4万斤,其中5块钱一斤的一等品占四分之一,3块钱一斤的二等品占一半,1块钱一斤的三等品也占四分之一,扣除每袋3块钱的成本,一年可挣6万多块钱。

汪时明在村子里成立合作社,建了138个大棚,带动221户就业,其中15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8000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宁陕养蜂人身上。

传统上,宁陕人用棒棒桶养蜂,所谓的棒棒桶就是把粗壮的原木截成约1米长的小段,对半劈开,凿空拼成桶状蜂箱。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周世红说,老办法是懒人养法,一年到头不怎么管。一桶一年只能产10来斤蜜,而且取蜜得*蜂,用浓烟把蜜蜂熏走熏死。“当时是各家养、自己吃,没想着挣钱。”在周世红看来,“老办法不可能把养蜂产业做成规模。”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宁陕引进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养蜂专家指导蜂农,新型标准化蜂箱取代了传统的棒棒桶。

宁陕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的刘大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新养法没让他失望。当年,刘大华的蜂产了更多蜜、卖了更多钱,还扩了蜂箱,观望质疑的人渐渐少了,纷纷要求加入他成立的养蜂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员辐射3个镇6个村,有20个蜂场、3000多箱蜜蜂。

刘大华算了一笔账。新法养蜂,一箱产30斤蜜,每斤按40元收购,一户人可以管30-80箱,按普遍的50箱计算,就是6万块钱。

蜂蜜和香菇都是宁陕生态经济的一部分。“宁陕正在打造‘林下中草药、空中养蜂、山上建果园’的立体产业,把一亩地当三四亩来使。”宁陕县委副*陈永乐介绍,药材、食用菌、蜜蜂、水果玉米、旅游等产业都是宁陕“杂而精”的生态经济的一部分,但是和传统相比,都有了新种法、新养法和新搞法。

宁陕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海拔差异大,地貌多样,山地、林地、旱地、湿地、坡地都有。再加上人均林地多、土地碎片化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宁陕生态经济只能走杂、多且精的道路。“就像老虎捡蚂蚱墩儿,碎拾掇。”陈永乐总结。

目前,宁陕全县发展板栗、核桃等干果37.4万亩,年生产食用菌1200万袋,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3.4万亩、魔芋2.7万亩,养殖中蜂3.2万箱、梅花鹿和林麝1000余只,吸收带动6080户贫困户。

(小标题)“逢雨心慌”的后遗症治好了

“碎拾掇能吃饱的关键在于销售。”宁陕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龚磊说,不少特色种养殖,农民刚开始还质疑,县政府推的产业,要是铺开了,能卖得出去吗?

周世红、刘大华当初也发愁好蜜如何走出大山。一筹莫展之际,帮扶宁陕的碧桂园宁陕扶贫团队送来一纸订单,解了燃眉之急。龚磊说,通过消费扶贫平台,碧桂园已经把宁陕蜂蜜、核桃油、香菇、木耳等11种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碧桂园的订单甚至能占到一些合作社营业额的40%。

这是宁陕电商帮扶的一个缩影。如今,宁陕在全县11个镇已建成11个电商服务站、28个村级电商服务点、35个乡村物流快递收发点,3条物流运输专线,打通了山货出山最后的门槛。2019年,宁陕实现电子商务综合交易额1.8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4月,宁陕如期脱贫摘帽。如今,卢益建再回宁陕老家,一度消失的野生动物又重现身影。卢益建告诉记者,宁陕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0.2%,恢复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但森林蓄积量恢复还得再等个十年。

据统计,近十年来,宁陕没有出现过因生态环境破坏引发地质灾害、导致房屋损毁或人员伤亡的情况。再加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卢益建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了,后遗症也彻底治好了。(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