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必须以大数据为支撑,只有翔实、全面、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才能实现诊有依据、断有标准、改有方向、进有目标的预期。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理应担起重任,从搭建、应用、成果分享,都要把教学诊改作为重要考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平台;教学诊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因此,职业院校要通过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抓取学校状态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处理,为“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提供支持。据此,本文就教学诊改理念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向专家赐教。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应用现状分析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等众多利好政策推动下,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部署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平台表现不尽人意,不仅没有起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提高质量的作用,反而成了师生工作、学生学习的负担,究其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接地气,在设计上存在功能性缺陷。大多都是平台开发公司通过成熟的普通中小学或大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迁移过来的,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学教育在管理模式、教学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只是改头换面或简单改造,完全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需要,至使水土不服。
二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过于“呆板”。基于大多数学校的“共性”、“基本”或特定的“样板”学校设计,“只能适应个别学校”、“只能满足少部分业务或业务的少部分”,不能满足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重视信息采集,缺乏对数据应用的深度研究,至使有数据“捞不着”或“用不了”。
四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功能上偏重于行政管理,在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流程管理上作用很大,但在服务课堂、服务师生方面显得能力不足。
五是学校对信息化管理平台作用的认识不高。很多学校部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目的是为了“面子”、“检查”,一装了事,让平台自生自灭。造成了财力的浪费,也在学校中形成了工作负面。
六是学校缺乏人才技术支持,推动举步维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比较薄弱,骨干力量匮乏,中坚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培训和激励驱动,师生使用吃力,平台运维吃力,服务个性化需求力不从心。
七是学校硬件支撑不足。其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环境受到制约,比如带宽不够,服务器能力不足,终端配置偏低,至使登录慢,使用难;其二,终端类型单一、数量不足,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终端都是教室里的一体机、办公室的电脑,这也限制了平台功能的发挥。
八是多个平台共生,缺乏必要的整合,师生苦不堪言。学校同时拥有多个平台,各自为阵,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数”出多门,“百花齐放”,至使口径不一,重复劳动,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工作被动。
基于教学诊改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策略1.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策略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重要支撑,它的作用是收集学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既包括自动抓取的数据,也包括人工录入的数据;既包括工作痕迹数据,也包括总结性成果性数据;既包括历史数据,也包括现实数据;既包括校本数据,也包括其它共享数据。运用学校信息管理平台的决策机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应遵循的五个原则
坚持“三全”。从内容上要包括学校全部业务,重点是教职成厅[2015]2号文中要求的“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等七个方面;从流程上要涵盖工作推进的全程,每一个环节平台都有涉及、都能应对;从人员上要面向学校组成的全体,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生、从企业到家长,每一类群体,都有他们的独立空间、任务模块、交流通道。
以人为本。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要以关心人、发展人为宗旨。一是要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比如自动考勤、自动提醒、自动分析、自动预警等;二是关注人的体验,比如页面的视觉感染力、冲击力,运行的流畅性等;三是给用户留下更大的个性化设置空间,如个人偏好、操作习惯等,让平台富有人性、人情。
信息共享。平台搭建首先要考虑的是信息共享,杜绝重复劳动、“数”出多门。比如学籍信息,由学籍专责部门负责采集更新,并对其他部门实行有条件共享,这样就不会出现学校办公室、教务部门、学工部门都在统计、都在发布等劳民伤财、数数相悖的问题。
持续发展。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要充分考虑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效度。建立灵活的个性化设置和组装机制,经济、简便、有效的二次开发机制,让学校能根据需要自行进行改造升级,让用户能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组装。
服务中心。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设计必须坚持服从中心、服务教学的理念,只有把“服务”做细做优,才能释放师生潜能,绝不能让平台成为管理桎梏、师生的枷锁。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应构建以校为本,多方协同的机制
现在各中等职业学校安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多是通用型、格式化的,千校一面,严重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推进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搭建的初期就应审视校情,着眼长远,留足转型升级的空间。
自主研发。有条件的学校,可组建专门团队负责研发、维护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学校可根据实际量身定制,可根据学校发展调整优化。这种模式需要的是学校有专责部门、专业团队和一定的技术储备。江苏常州工程职业学院以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为阵地,整合全院信息化力量,开发了校本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推进该院教学诊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校企协同。校企协同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学校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根据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寻求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校本信息化管理平台。这种模式下,学校是主导,负责规划设计;企业是辅助,负责技术支持。二是选购转型升级、个性化设置空间大的成熟软件,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后期的个性化设置、特色化开发工作。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部署了“YN智慧校园”,并与该平台的研发者成都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个性化设置、特色化开发,很快消除了平台的水土不和,并能与时俱进,紧扣服务理念,紧跟工作需要,优化完善,转型升级。
2.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策略
部署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好平台,管好平台、维护好平台,让平台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这就需要有领导的重视、专责部门的推动、校内部门的联动、全体师生的配合,以及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等。
领导的重视,是使用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前提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新业态,事关全局,事系全面,没有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不可能推动的。因为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可能有效地调度和使用人、财、物等资源,才可能将平台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才可能重视使用平台运行产生的数据。领导重视,一是要将平台的推动使用和平台数据利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纳入工作常规;二是要建立有效的督导和考核机制,确保落地落实落细;三是领导要带头使用、主动示范,用领导的魅力引导师生使用。
专责部门的推动,是使用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关键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日常维护、人员培训、项目开发、疑难解答等,如果这些事,没有一个专责部门去做,在运行过程中是会出现“肠梗阻”。因此组建一支懂管理、精技术、愿服务的骨干团队十分必要。
部门联动,是使用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必须坚持平台模块与校内行政分块相一致,将平台模块按业务属性化归到相应业务部门,推行部门负责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激发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创新性。
全员参与,是使用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
学校的状态,是全体师生工作状态的总和。学校决策、教学改进都基于状态数据,只有状态数据真实、全面、客观,才能为决策和改进保驾护航,因此全员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全员参与,一是师生要按要求完成平台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按要求在平台上留痕;二是师生要养成天天登录平台的习惯,养成在平台上工作、学习的习惯,让平台成为移动办公室、移动教室;三是师生要主动、及时将平台外产生的相关数据录入平台,日积月累,为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建章立制,是使用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保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推动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必须有一系列配套制度护航,否则就会半途而废。这个制度体系应包括领导职责、部门职能、师生义务等要求;应包括督导、考核、绩效考评等办法;应包括安全防控、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规程。只有制度的神经末稍伸入到平台运维的每一个细节,平台的运行才会平稳有序、有力有效。
3.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应用策略
提升数据利用效率是基于教学诊改理念下搭建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作用,让数据准确绘制学校状态、教学状况,为行政决策、教学改进提供有力、可靠支持呢?就是要从数据的采集、加工、贮存、共享、利用等方面着手,让枯燥的数字变成美妙的音符,奏响教学改进进行曲。
加强数据源头管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
要保证数据质量,首先要加强源头采集:一是尽可能应用无感采集,如GPS定位、人脸识别、智能行为管控等,减少人为操作,降低管理负担;二是推行在信息化平台上办公、教学,让系统自动记录工作学习过程,积累数据;三是少数在平台外产生的数据,要及时录入平台,形成数字档案。其次是要注重原始采集,基于平台数据不是汇总数据,也不是加工信息,只有这样,数据才真实可靠。再次就是即时采集,要求数据采集与数据生成同步进行,因为新鲜的数据,最接地气,最合实际。最后就是全面采集,要坚持人人是数据源,人人是采集员;就是要坚持处处采集,时时采集、事事采集;就是要坚持采集覆盖到学校工作的全面,贯穿学校工作的全程。
加强数据综合处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有数据,但没有完备的分析加工机制,不仅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还会造成工作的负面。数据加工一般分为平台内加工和平台外加工两种,以平台内加工为主,平台外加工为辅。平台内加工就是通过平台内设分析加工机制对数据进行处理,直接输出行政决策、教学改进所需数据,一般情况下,可预知需求,都能在平台中自动生成,形成报表。平台外加工,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满足一些临时需求,这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加强数据共用共享,是提高数据价值的重要途径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产生的数据,包括现实数据和历史数据,在服务本部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全校共享,让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多人使用、多方面使用。要实现数据共享,一是通过系统内的共享机制实现,如有条件查询下载、电子报表、信息化看板等;二是通过第三方接入或接入第三方,实现校校共享、校企共享和平台间的共享;三是通过中间辅助软件,建立学校信息平台与上级各类管理平台间的“亲密接触”,通过学校平台有条件导出、辅助软件有针对性加工、上级平台一键导入,完成信息填报或更新工作。
我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展望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正在运行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依能智慧校园”,该平台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学校业务全部。该平台架构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预设了第三方接入或接入第三方的通道,为平台间的整合提供了空间;二是捆绑了第三方软件,如OA办公、报表制作,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开发办公流程、制作所需的报表,为学校特色化需求提供了强大支持;三是“数据配置中心”、“平台全局配置中心”为用户个性设置提供了极大便利。
今后,根据教学诊改工作及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将用四个着力,提速“依能智慧校园”应用进程、提高“依能智慧校园”应用质量,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1.着力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提高学校驾驭平台的能力
推动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效运转、高质量应用,必须抓实专业化、专责化队伍建设,必须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储备。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通过校本培养和引进等策略,充实、壮大这支队伍,重点加强网络运维、高级报表开发、SQL数据库运用、OA办公流程高级运用等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卯足后劲。
2.着力加强教师和学校培训,提高师生应用平台的能力
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师生进行培训,致力实现人人会用、人人乐用的目标。培训采用学校和开发商协同机制,每年对新生、新员工进行一轮信息管理平台应用培训,每年对管理人员、骨干教师进行1至2期高级研训,以平台应用为牵引,引领学校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3.着力加强内校外平台整合,提高平台综合利用的效能
加强上下、左右、内外各类平台对接的可能性、可行性研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校内部平台无条件互通,校外平台有条件接入。积极开发中间软件,建立中间数据库,缩短学校平台与上级平台的“距离”,努力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
4.着力构建数据发布共享机制,提高数据的公信力
研究建立数据使用的共享机制,在继续做好职业院校状态数据采集、年度质量报告的同时,着手建立以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学校信息简报,定时发布相关数据,服务教学;着手建立以手机、电脑、教室一体机、室内外电子屏为终端的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各式报表,以推送、动态滚动的方式时时发布一手信息,服务教学。
教学诊改是职业教育自主创新、自我革命的成果,它的背后是职业教育的作为和担当,它的实施必将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必将极大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教学诊改适时而生,顺势而为,辅之强大的学校工作状态数据,实现“诊有依据、断有标准、改有方向、进有目标”,实现人才质量螺旋上升的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