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花官聂光杰图片,广饶县第一美女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5-04 14:33:02

花官乡位于广饶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北连陈官乡,东靠丁庄镇,南与石村镇毗邻,西与博兴县接壤。乡境东西12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17.3平方公里。耕地4929公顷,人口3.58万人。

花官乡以驻地花官村命名,1912年,乡境为乐安县义、信、耻3区之属地,后属济北、内史、琅槐3乡。1914年,属广饶县。1940年7月,中共广饶县广北工作团在境内建根据地。同年9月建第六区。1941年1月,六区属广北县行政公署。1942年9月,将西部李楼一带村庄划为五区,属广北县。1945年8月,五区并入六区。1955年12月,六区改称碑寺区。1957年12月,撤区建花官、岳六、碑寺、杨桥4个乡。1958年3月,花官、岳六合并为花官乡。同年9月成立东风公社8社。同年10月,改称花官公社。1961年6月,花官、碑寺两公社合并为花官公社。1964年3月,花官公社改称花官区。1970年11月,撤区建花官、斗柯两公社。1984年7月,花官公社改称花官乡。花官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春秋故城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北15公里花官乡草桥村,又称草桥遗址。古城遗址处草桥村西北部。

今存土筑古城墙遗迹与护城河故道一段,当地群众谓之“城壕”。1991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乐安故城遗址发掘现场 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对古城遗址作考古钻探与发掘。证实该城分为春秋和汉代两期筑成。城基宽25米,护城河宽18米。城墙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2公里。城廓大致为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古济水流经古城西南, 折东而下。古城两米以下即见文化层。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附加锥纹红陶鼎腿,商周的陶壶、陶罐、陶钵、陶簋等残片,秦汉时期的砖瓦、石磨、陶井壁断片等。在古城西南,伏卧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岭,名谓“官道”,据说是古代官方的土筑车马台道。此道至今尚露出斑驳的形表。

此城始建于春秋末期,秦代将城墙夷平,汉初复筑其城。东汉末在此置青州乐安郡,为孙武后裔孙炎的郡望。《三国志.王朗传》云:“乐安孙叔然(名炎)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隋代乐安郡废入北海郡。唐代博昌县治曾徙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春秋末年《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祖父、齐国大夫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名起)墓志铭》亦云:“自齐大夫书始受邑于乐安”。《全唐文》载《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名壬林)神道碑》云:“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乐安”。汉代封李蔡和匡衡为乐安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传》均称:其从弟李蔡被“封为乐安侯”。其《汉书.匡衡传》也称“匡君代为丞相,封乐安侯”。《续修广饶县志》和《地理风俗记》称:此城东北距琅槐城40公里,向南距千乘(今广饶)城15公里。明嘉靖《乐安县志》注:“今城北二十里外,有故城址。”又《续山东考古录》卷十五语:“伏琛《齐记》曰:博昌城东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

考古工作者依据大量资料与实地勘察,考定此遗址最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春秋齐国乐安邑遗

址。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在仔细勘察发掘现场后题书曰:“齐乐安故城重放异彩——为广饶草桥遗址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亦题词:“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春秋齐乐安孙武故里”。

吕剧之乡。花官乡历史上灾害频仍,为养家糊口,人们只得靠卖艺乞讨维持生计。19世纪中叶

以后,花官一带的艺人就以“哭迷子”“扽腔”等曲调演唱小曲。清光绪六年(1880年),琴书艺人时殿元、崔心悦、崔心庆等到花官一带,演唱琴书《洞宾戏牡丹》《三打四劝》《王天保下苏州》等,花官本地艺人演唱当地流行曲调“哭迷子”“扽秧光”(扽腔)“莲花落”“姐儿调”。双方互相切磋,各取所长,为后来吕剧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后,花官一带的李楼、来家、草桥等村成立了戏班,每逢节日就演出传统剧目。1984年7月,花官乡李楼村的青年农民孙德堂办起了一个剧团,取名“乐安吕剧团”。如今,花官乡有剧团21个,演职员310余人。常年在外演出的有13个剧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