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小暑,上海高考拉开大幕。疫情影响,考试延期、酷暑热浪……历经不平凡的备考之路,5万多名考生为梦想而战。每逢此时,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成为热议话题。上海市作家协会联手澎湃新闻浦江头条,组织一批教师、作家,拿起手中的笔,同写高考作文,祝福考生落笔生花,圆梦今夏。本公号今日推出《高考作文大家写》专栏,以飨读者。
考题选择: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原作文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者:
府天,女,网络文学创作二级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文联理事。
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是很多孩子枕边的常备读物。为了应付他们层出不穷的问题,长辈们往往不得不搪塞了事。
时光荏苒,曾经的好奇孩童逐渐成长,日趋稳重,他们不再喜欢发问,而是更看重结论。
这是一种正常的成长转变。但是,有人觉得这种转变隐隐流露出一种成长后的世故和懒惰,不免担忧。但在我看来,这种转变很正常。
小的时候,世界是陌生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带着新鲜的意味,故而每一件事物都会激起好奇,引来一个个为什么。
一旦长大,世界是熟悉的,我们的认知也在不断成长——我们知道已知之外存在庞大的未知,纵使穷尽人之一生,也不可能探知所有奥秘。
既然如此,我们若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质疑既有结论和规则上,求索个人无法理解的未知,不免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浪费。
孩子的“为什么”是探知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的结论则是维护这个已知的世界。
更何况,结论意味着经验,它是人们在一次次失败之中得到的宝贵财富。有了结论,人之成长不必再走弯路,人之学习也避开了很多谬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结论,我们省去了很多无谓的为什么。
但是,看重现成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就不求探索,凡事宁可三缄其口,拿着既有结论敷衍所有的质疑。
尤其是当今之世,信息爆炸,我们不必事事发问,刨根究底,一个个结论就会摆在我们面前。而这些结论带着权威,带着认证,带着无数光辉的头衔,恨不得用一个个光环来告诉人们,我很可靠,但其中许多却将虚假掩藏在看似真实的表面之下。
如果一味被动接受这些结论的灌输,就会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变成人云亦云的盲从者。如何用问“为什么”的质疑精神去分析现有结论,这是孩童成长后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生活面前,人人负重前行,也许面对压力,我们渐渐失去了那颗质疑不同色彩的童心,但是,我们多了理性看待未知的态度——我们尊重未知,敬畏未知。这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并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当我们偶尔停下脚步,回顾走过的路时,依旧能清楚看到,那个喜欢问为什么的纯真孩童——那也是我。
现在的我,从未忘记过去的我。
人生路漫漫,从未忘求知。
(原文载于《澎湃·浦江头条》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