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第四句则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有点有面,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杜甫的这首风景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燕子、鸳鸯,实际上蕴含着诗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反映出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我们再看他的第二首: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这种情感依然是通过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来表现的。
但是这首和上一首不同,如果说上一首是通过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乐景”来表现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乐情)——“情乐则景乐”;那么这第二首则是通过“乐景”抒发的却是“哀情”即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思乡之忧愁,却是以“乐景写哀情”。
我们分析如下: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江碧鸟逾白”,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山青花欲燃”。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衬托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显然是一派“乐景”。
然而,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今春看又过”,写春天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第四句:“何日是归年?”的感叹。这就浓浓地道出了诗人杜甫客居四川的离愁别恨:眼前大好的春光虽好,然而春归人未归,何时能够同远离家乡的妻子儿女相聚,共同度过这美好的大好春光啊!于是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离之愁,油然而生且挥之不去......
对于这类情哀景乐、情乐景哀的诗,情与景自然无法“交融”,然而景对于情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即反衬的作用。王船山曾经以《诗经》的《采薇》中的诗句为例说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王夫之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乐景写哀情,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拂面,内心却充满了离别亲人的伤感,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之悲苦,更添其悲。“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哀景写乐情,如今战争结束,尽管大雪弥漫,内心却充满了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欢欣,以冬日冻雪难行反衬回乡战士之喜悦,更增其乐情。
联系杜甫的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其中第一、二句写的是乐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四句抒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正是王夫之所称道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情”的绝好运用。
杜甫的这首诗正是王夫之所称道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情”的绝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