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9 21:19:26

作者:马子红(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蔡文凤(云南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助教)

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全面厘清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为何要推动我国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也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加之疫情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使得全球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当前所面对的一些客观压力和风险逐步上升,应对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应对挑战的不二之选。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且,高质量发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其最终目的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社会平稳和谐,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能给人民带来更大福利效应的发展。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排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均存在差距。三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四是交织并存的安全风险有待化解。当前,影响发展安全的因素交织并存,既有国家安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等传统安全因素,也有全球公共卫生、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壁垒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这些都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化解发展中的安全风险因素。

三、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各方面各领域都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必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是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我国发展实现全局性深刻变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前者重在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强调通过改革的办法,优化要素配置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后者则重在保持总需求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壮大国内市场。两者既缺一不可又相互促进,扩大的内需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释放两者有机结合新的巨大潜力。

三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探索政策先行先试,创新要素聚集,提升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东北地区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大突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确保实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新动力。要坚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能够共享城市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等服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重大举措。要通过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对标CPTPP规则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超前布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促进。要积极扩大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尤其要扩大与发达国家的自贸区建设,继续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落地,按照高标准规则打造自贸区升级版,着力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与世界共享我国开放发展成果。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安全发展。

(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专项重点项目(SHZK2022205)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