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生命都是有着林泉癖好的,何况这南原的人们对于山林,还有着一种本源的崇拜,山林有神秘无限,山林乃灵性所在,山林是魂魄的归宿,山林引得芸芸众生年年朝拜。
南原的先民们最爱朝拜白鹿原正南方的太兴山,此山号称“终南第一峰”,又称“铁顶小武当”,其规模之深广,影响之久远,自然可想而知。每年农历六月底,正是山外酷热难耐的最盛时节,南原上的军户民户男女人等各自结伴,纷纷遁入山中,寻找那世外难得的一份清凉;也安顿一番劳累了大半年灵魂的浮躁。小脚的妇人们由手执拂尘的居士阿婆引领,下南原塄,过仁义川,绕过风凉原骆驼岭,一路轻吟浅唱,缓缓行进。从水泉子村神庙到岱顶无量殿,七十二家汤房庙门洞开,各村会首庙祝舍茶施水,一路供养这南原人的精神朝拜。直到七月初一,伴随着山上一场如期而至的洗台雨,朝山的人们才纷纷坠入现实的俗流。 回到世俗的人们深信,山上才是祖先的灵魂栖息之地,清苦的心中无时不思念深山修行的老娘。农忙间隙,他们总是向往这一年一会的莽林高山,殊不知,昔年蛮荒的南原也曾是一片山林。这里有林泉清幽,有丘壑纵横,有龙脉盘结,有朝云暮霭。长寿山,佳名如斯,一唤便是几千年岁月。
传说中的长寿山有黄帝铸鼎的辉煌,有风后用兵的激昂,有白鹿衔灵芝的祥瑞,有夷齐采蕨薇之高风。恨只恨周赧王坐庆阳龙脉斩断,否则这白鹿原上是要出现三石六斗菜子籽官星的。断了龙脉的长寿山王气渐销,但是祥瑞依旧,白鹿原的先民们纷纷开荒辟土,生息繁衍。 东晋义熙十一年秋,后秦扬武安乡侯康宦作乱,驱白鹿原族人数百家进犯上洛。上洛太守朱林以及民人黄金算等坚决抗拒,康宦只得率众归罪。此次事件的发生,致使白鹿北原上的大康、小康、五康、康和诸村再无一户康姓住户,空余了繁华的村名流传至今。那些不愿裹入战乱的康姓族人四散定居,依然眷恋白鹿原的便纷纷隐居到了这林荫蔽日的南原长寿山中。康豁口、康旮旯、康家沟,一处处新辟的居处依山傍水,趋于隐蔽。直到风声歇息,才有人敢在南原上开庄动土,才有了一处叫做康庄的村落。
白鹿原康姓起于西域三十六国之康居国中。史载:康居国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为匈奴逼迫,西逾葱岭,建立国家,都城名卑阗,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国姓康氏位列昭武九姓之首,后被厌哒所破。康姓族人承载着故国之殇,伴随着万里跋涉,最终又在长安附近的白鹿原上,重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疆域。康庄人中,偶尔会碰到深目高鼻的说古老者对你讲述:“俺们是从新疆过来的,先人们初来时可怜,都是在树上搭的窝棚住着呢!” 长寿山早到的住户先于军屯开荒的移民,垦占了大面积沃野良田,也承受了岁月更多的孤独和清冷。他们离开了昆仑山脉,又走进了终南山脉。高山拱卫给予了人们安稳的抚慰,赋予了人们远大的希冀。南原的先民们在这生息繁衍的长寿山中筑起了一座座精神的山门。古老的无村庙本属康姓所有,此处万灵山有万灵朝圣,其内奉祀的“金枝古佛”已不知是谁家上溯几世几辈的老老老太;再往南行,至康庄原塄,一座社庙规模不大,却被称作了花果山,清咸丰十一年,花果山重修,川原住户竟也纷纷捐款出工,古老的碑石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一份名单,有村名有人名,从蓝田西乡明德里一直扩展到了长安魏寨崔家街;再往南行,过康沟村,便到了风脉蕴结的二龙山中。
二龙山是南原先民又一处精神圣地。此地有溪流涓涓,蜿蜒曲折,汇入岱峪河中。旧年间,每遇农时天旱,白鹿原上的先民们便要远涉山中刮汣取水。南原齐家湾,村小人寡,取水目的地竟是离家三十里外的辋川锡水洞中;邻村徐家原,住户逾百,取水却在这离村两里的二龙山中。究其原因,毕竟是因了这二龙山的神秘灵秀非同寻常。 徐家原村东有沟,俗谓麻子沟,沟内有水,直流入川后,汇合二龙山水经焦岱镇荣家沟村流入岱峪河中。两水之间有土梁分隔,梁头有村,住户二十五户,崔姓十七,张姓八家,俗称坡垴子,究其古名竟是称作张村坡的。如此崔姓住户老大不服,村中本是崔姓为主,又多出文人,何以使得张姓后来居上?如此便演绎出一种说法,称此地原名张崔坡,盖因日久音转,才叫做张村坡了。此说虽然给崔姓挽回些许颜面,但毕竟还是张在崔前,当年何不取名崔张坡呢? 我翻看了志书,方才恍然大悟,《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并无张村坡或是张崔坡村名。《陕西山川志》载:“獐坡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昔有獐游于此,故名”。原是獐坡,看来张崔两姓都有些自作多情了。这个獐坡在如今坡垴子的下方,属于焦岱荣家沟的地面。荣家沟人仍称其为张坡,传言旧时有张姓居民,后来迁走,并将之书入了《荣氏家谱.地理篇》。其实这处并无人烟的地方正是古代的獐坡。獐坡东沟,俗称那哈沟,西沟俗称麻子沟,两沟流水交汇,在古代称为双溪。《清嘉庆.蓝田县志》的记载备述此地风光之美:“双溪水在县西南二十里獐坡之左右,二水合流,东西绕山腹而下,珠联虹绕,入渠濯田约数百亩,利于诸河水同,而无奔腾漂荡之患。”
当长寿山白鹿遁迹的时候竟然还有灵獐出没,如此山水福地,依然引人入胜,出生于斯的御史荣华便自号做了双溪。也许是受了双溪水这两条小龙的荫庇,长寿山的源头竟然还保留了几分清贵之气。 荣氏始祖荣好施,元末明初自山东汶上从军占籍,落户于此,繁衍五世后,竟然发展成为了绵延十余代的诗礼宦门。荣好施曾孙名暠,娶妻康氏,长子荣清做了山东昌乐县的主簿。荣清之子荣华, 考中明成化十七年进士,这是北宋诸吕登科后四百余年间,蓝田有迹可循的首位进士。他官至湖广监察御史,巡按两淮,除奸革弊,洗冤泽物,建树颇丰,有《双溪小草洗冤录》、《两巡录》及校正《史鑑提纲》、《王右丞辋川集》等多部著述传世。荣华一直被民间尊称为了荣御史。荣清的长孙荣察中了明正德十二年的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参议;次孙荣寀做了山西五台知县,侄孙荣承做了山东夏津知县,荣徽做了西安指挥,后辈中儒士名宦,忠孝节烈者,代不乏人。
麻子沟西岸是荣家沟村北至南原塄的一面断层高地,中有平台,两侧有路,状如双翅纱帽,俗谓之纱帽顶子,平台上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大觉寺院,寺院背依原坡长寿山,正对昆吾斩龙岭,有九龙捧圣的美誉。也许又是因了神龙的福泽,此处才显得灵异非常,当寺内供奉的佛陀逐渐被民人遗忘时,救过荣御史性命的保护神关圣帝君和獐坡的狐仙,却被堂而皇之地请进了大殿;《续修蓝田县志.寿民录》载:大觉寺老尼普真,寿一百零五岁。又有科甲夺魁,又有修真宝刹,处处是神龙的庇佑,长寿山必需一处奉祀龙君的所在了! 獐坡之西已然有寺,就在獐坡东沟的水流源头建庙吧!大明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初九日,川原住户齐聚双溪源头,开工奠基,大兴土木,构筑起了这心目中的又一处南原圣地------二龙山。
作者简介:齐飞,男,自号荆山半农,长水行者,1979年白露节后生于蓝田白鹿原上。出身僻陋乡野,性眈山水田园 。十二涉诗文,十三学书画,随意而为,多作少成,或谓古朴,或谓清奇,皆不敢示人耳。年过而立,无职无名,唯以秃笔作画作文,留守精神家园,保护民族载体。二龙山的殿堂位于原底东沟深处的一处坪台之上,四周有秀岭逶迤,曲水环流,草木郁郁葱葱,环境清逸幽隐,大殿内除了供奉有三霄娘娘以外,最最显眼的便是青龙、黄龙二位神君。这是白鹿原上唯一供奉龙神的一处庙宇,上承原上的万灵山、原塄的花果山,面对岱峪河南岸的斩龙岭,遥望五龙盘踞的太兴山峰,龙的传人又接续起了这亘古永恒的龙脉心源。 农历七月初一日下了太兴山,七月十五再最后来这二龙山里聚会后,南原人便过完了一年一度的所有村社庙会。《无生老母哭灵山》的古老吟唱时时在耳际萦绕:“老母在灵山,两眼泪涟涟,天下男和女,至今不回还!”拜谒精神的老母,踏勘祖先的龙脉,南原的先民生生世世守望这心界的一座圣山。
丙申岁末于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