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子在大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公元前497年,孔子听说吕梁洪(现在的徐州吕梁山)乃四险之最,带得意弟子数人,前去观洪。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马加鞭路过一个山旮旯时,因山路崎岖,车轴“咔嚓”而断,不得不在这里留宿两日。这里因圣人在此寄宿,遂名圣人窝村。孔子师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现在的故黄河)有感而发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
后来,唐朝诗人温庭筠在《苏武庙》中写到:“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意思是说;汉武帝已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
初接触到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时,我望文生义,觉得也挺简单的。那就是,孔子提醒弟子们;人生如流水一样,不停地向前涌进。所以,弟子们,你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积极进德修业,不负韶华。
后来,学习《道德经》,尤其是读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时候,对孔子的这句话理解为;孔子这里提醒弟子们;一个人要有大的容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理解觉得也挺好的。
再后来,接触到一些佛教的经典,我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又有了变化。现在的我,已不是一分钟前的我了,都过去了,一说“现在”这个词,从时间上来看,就已是过去时了。人是如此,历史也是如此,是永远不会回头的。人呢,不要执着于过往的一切,专注当下,做好自己能做的,才是最好的人生。
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我也是不得其解了。如看到“方便”一词,就会想到“如厕”。可看到“方便面”三个字的时候,自己又该如何理解呢?对于古代的经典,断章取义是要不得的。
我们还是结合经典的原文,开始分享吧。
“子在川上曰”的“川”,本义指水道、河流。《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川,贯川通流水也。”
大家一定要注意;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这里说的是“川”,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是指一条大河。如四川省,就是由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四条河构成的一片沃土,所以称为四川。
《论语》比较多的是“子曰”,而这句话则是“子在川上曰”,一读这句话,就似乎看到孔子站在一条大河边,说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论语》中场景的描写,总是三两个字,简明扼要,但非常生动形象。如《论语·先进篇》记载:“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了起来。)
我们再来看“逝者如斯夫”这句话。
“如”,是像……样的意思。
“斯”是代词,这的意思,这里代指河水。
“夫”用于句末,是一个语气助词,有强调的意思。
“逝者”的基本解释:一指流逝的时光;二指去世的人,同样延展开来,“逝者”可以理解为一切失去的东西。如眼前有一张课桌,二百年以后,这个课桌还会存在吗?可能早就用坏了,甚至已经化为灰烬了。眼前的存在,是事实,而二百年以后的不存在,也是事实。仔细想想,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一切的人、事、物)、哪一个境界不是“逝者”呢?不都像川流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呢!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哪一样是永恒的呢?就拿时间来说吧,时间也许是无限的,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时间却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数人的“名义时间”虽然有七、八十年,但除去吃饭、睡觉、娱乐的时间后,真正能用于学习、工作的时间,却是少而又少的。
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易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过去的,就过去了,重要的是未来!抓住每一个现在,就是未来,停留在过去,人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是落后,如同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记载的方仲永。小时能写诗,从此不学习,最后是“泯然众人也。”和大家的水平差不多。一个人在单位的时间内努力提升,这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咱们一想孔子这话,可谓是用心良苦!
同样地,结合孔子的一生,我更感觉到孔子有可能是说;通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想让社会想回到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大同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这样的机遇,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理解呢,我们能感知到孔子对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深深的忧虑。
我们再来看“逝者”。“逝者”的主体如果是水,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儒家以水喻“道”,这和老子讲“上善若水”的道理是一样的。水自自然然从高处向低处流,这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如果结合着“子在川上曰”来理解,把“川上”理解成大河的源头,用水的源头比喻儒家之道的源头,感觉更为惬意。孔子站在大河上说“逝者如斯夫”,意思是提醒弟子们要注意“道”,要理解“道”,这样才能很好地践行“道”。明明是“逝者如斯夫”,可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觉察不到这一点,但它一直都是如此的。“道”也是如此的。
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其实,“道”是永远不变的,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道”和按照“道”进行运作所变现出来的“德”。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们要学水向低处流这一“道法自然”的特点,像水一样善居下流。人有了海纳百川的容量,才能理解,进而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逝”通假“誓”,《诗经》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句话中的“逝”,就通假“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发誓从此要离开你,到那理想的乐土去生活。 “逝者”就是“誓者”,也就是发誓学做君子的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河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若有所思。孔子说;一个人学做君子,就要象滔滔河水一样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弟子们听后,纷纷表示;从现在起要珍惜光阴,认真求学,做一个儒者,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孔子听后,十分开心。这也是一说。
如果孔子说了“逝者如斯夫”之后,本章句《论语》就戛然而止了,这显然不是孔子的风格。儒家追求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总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豁然开朗的感觉。人生尽管有些时候不如意,但儒家绝对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此沉沦下去,他们一定会在这种略具伤感的人生中寻觅到人生的方向,这才有了孔子下面“不舍昼夜”这句话。
成语“不舍昼夜”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舍”的本义是居住的房子。这里用作动词,可以理解为休息;止息。“不舍”就是不停止的意思;“舍”也可以理解为放弃;舍弃的意思。
对于“昼夜”,我觉得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来理解最惬意了。一个人一旦听闻了“道”,就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践行。“昼夜”和“朝……夕……”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舍昼夜”,可以理解为至死不变的意思。
一句“不舍昼夜”,我觉得不仅仅是结束了前面的伤感,更是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力量,就如同“人生自古谁无死”一样的,但南宋文天祥给出的下一句才是关键处,那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也许一时看不到希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沉沦的,应该如何啊?应该像孔子那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孔子的生命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而我们一些人,由于整天无所事事,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想要一生无忧无虑,就得让自己当下快乐的学习着,有价值的活着,这样,你的每一天都会过得有意义!
“逝者如斯夫”,这就是事实。面对客观规律,人们最容易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态度:一般来讲,消极者较多。他们认为;生命短暂,应该抓紧时间享乐,否则,白来人世溜一圈;而积极者虽然很少,但他们面对困难,是毫不退缩;面对挑战,是一往直前;面对挫折,是越战越勇,不断地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如同孔子一样,尽管一生坎坷、栖栖遑遑、甚至于“累累如丧家之狗”,但孔子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弘道不已,传道不止。
学习本章句《论语》,我们每个人最需要做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现在就要赶紧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益的事业之中,这样呢,生命才会有价值,生命才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