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龄优秀青年的单身原因
a、坚持对方必须与自身条件相匹配
很多大龄单身并非因为自身条件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自身条件过好,才导致在认识异性的过程中,第一反应总是拿对方的条件和自身对比,因为自身已经在同类人中出类拔萃,要求对方也和自己一样优秀,无疑是给自己的筛选范围设限。
我国著名作家刘半农的夫人朱惠并没有什么文化,当时很多人劝说刘半农抛弃原配重新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女子,然而被刘半农婉拒,一个是大文豪,一个是没文化的妻子,两人相差悬殊,却也造就了一段恩爱的爱情佳话。
如果放到今天,刘半农也要求找一个和自己文化、地位相称的女子为妻,那么可以肯定地预见即使是找到,那耗费的时间必将很久很久,或许根本就找不到,毕竟他自己已经是领域内的佼佼者,佼佼者中配佼佼者,学过数学概率论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难度究竟有多大。
b、没有理性认清自身的处境
网上之前对大龄单身的原因有这样的调侃:“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这句看似绕口的话却非常诙谐巧妙地解释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自己看上的,别人看不上自己,别人看上自己的,自己又看不上别人,这种匹配矛盾性决定了怀有这种思想的人群注定在纠结中不断错失姻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大龄单身实际上存在结构性不对等,为什么这么说,且先看一个对比:30出头的女性要求对方35左右,房车均有,工作稳定等等,然而35左右具备这些条件的男性又往往青睐于25左右的年轻姑娘。实际上,在婚姻这个角力场,男人最看重女人的年轻貌美,女人看重男人的成熟质优,所以大龄单身中的“大龄”这个重点词对于男人来说可以用物质手段抵消其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女人来说却是致命的缺陷,并且无法逆转。
所以如同本文开头讲到的微博案例,70年的北京女孩征婚,可能她自身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自身优越的条件上,并以此作为价码,然而却忽视了自身年龄过大带来的劣势。毕竟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只要他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他更多看重的是女人的年轻貌美。比方说马云,即使他再找一个和自己相当的女人做妻子,对自己的地位和物质提升并无显著效果,毕竟他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自然就会把眼光转移到其他方面。
所以说在摆脱单身的过程中,不能光关注自身的优势,也要理性评估和衡量自身的劣势,更要关注对方看重的是什么,拿出一个对对方不会产生多少吸引力的优势出来,其实在对方眼里并无多少价值。
三、对大龄优秀单身青年的择偶看法1、余生已不长,与其在纠结中孤老终生,不如放飞自我追寻一段爱情婚姻
根据最新的卫健委公开讲话显示: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经提升到77岁,按照这个数据计算,相当一部分大龄单身青年已经走完了快一半的人生,如果依然坚持己见,以一个人的物质水平作为婚姻组成的绝对参考前提, 那么很可能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消耗掉已剩不多的余生。
物质固然是婚姻一个重要的参考要求,对于大龄女性而言,如果自身已经拥有非常优秀的条件下,根本不需要靠依赖和对方的结合来达到报团取暖的话,那么物质要求完全可以适当降低,年轻漂亮的姑娘要求对方拥有优越的物质基础,是希望用自己的青春靓丽换取对方的权势或物质加持,这算是各取所需。
当人生已然走过一半路程,对红尘也应该有一定的参透,对方的人品、脾气和性格应该是关注的重点,毕竟在不缺乏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只要不扶贫,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应该需要被凸显,这样两个人在一起还能享受到爱情和婚姻带来乐趣和感悟,一味强调条件匹配,没有有趣的灵魂来润色,那么在一起也就是两副有钱的皮囊在一起数钱。
2、需要注重“相似性原则”,也要重视“互补定律”
两个人能决定结婚共度余生,首先两人得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这样至少在相处的时候不会因为分歧过大而导致不欢而散,当两人面对一个话题,拥有一致或类似的观念,双方会互相欣赏和点赞,成为彼此心中的知己,这也是情感心理学中提倡的“相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爱情或婚姻关系往往比较牢固,因为双方拥有共同语言,认知方面存在很大区域的交叉重叠,双方的认知趋于一致性。
而情感心理学中“互补定律”则相对“相似性原则”有“相反”之处,它提倡男女双方利用在生活技能和情感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达到互补,其实就是变相地利用各自的特长来达到互相完善。看似和“相似性原则”矛盾,其实两者具有一致性,因为“相似性原则”要求的是在宏观方面比如价值观拥有相似的观点,而“互补定律”则要求在微观方面发挥男女各自的特长,比如男人擅长维修家电,而女人擅长做美食,男人宽阔的胸膛可以给女人受委屈的时候以安全感,而女人的柔情则能化解男人在外面受到的压力。
对于大龄优秀的单身青年而言,硬实力固然重要,但相比于年轻的情侣,因为年轻的情侣正处于物质匮乏期,需要对方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起自己的生活需求,这时候优越的物质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但大龄单身青年很多自身实力雄厚,要求对方具有同等实力,这对于婚姻来说最多算锦上添花,带来的冲击感肯定不如雪中送炭让人有感,而软实力才是决定婚姻质量的重点,所以此时对方与自己是否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对方能否补充自己不足的地方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本末倒置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都不可取。
总结: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完美主义,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历程,与其执着地追求完美,不如把握现在,或许在我们人生即将行尽大半的时候,回首这一生,当初选择牵手的才是最合适的。完美不是现成的,都是依赖岁月蹉跎的打磨之后才发现,绝对的匹配和完美并不存在,两人之间多少会存在差异,如同“麦穗理论”一样,只有麦穗拿到手上才能谈得上是“最饱满”的状态,如果连选择的机会都被自我放弃了话,那么剩下的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