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能促进“拥抱激素”分泌,缓解压力,加速恢复
拥抱是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社会接触形式之一,被用于日常问候、传达爱意和感情,也用于在消极场合下安慰感到悲伤或沮丧的人。
当一个婴儿嗷嗷大哭的时候,母亲通常会将他/她用双手抱起,轻轻地来回摇晃,并伴随着有节奏地轻轻拍打。随着婴儿慢慢镇静下来、呼吸规律,母亲会逐渐将节奏变得舒缓,拍打越来越轻盈和缓慢,直到婴儿睡着。
皮肤作为触觉的媒介,是人类最大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共同由外胚层发育而成,母亲的拥抱和抚摸对婴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趣的是,12周大的婴儿就能通过触觉分辨出拥抱者的身份作出对应的生理反应。
婴儿时期的皮肤接触就已经可以激活无髓鞘C-Touch(CT,也称C触觉)反应,从细微的差异中反应出婴儿具备区分拥抱者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的能力
随着儿童的成长到成年,我们的触觉仍会继续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它能促进催产素的分泌。
因此催产素也叫“拥抱激素”,它同时还能抑制皮质醇(也就是压力激素)的分泌,稳定我们的情绪。
压力是多种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抑郁症、倦怠症以及焦虑症。在生理水平上,压力反应包括两个独立相互关联的分支:一种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另一种则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组成,下丘脑室旁核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精氨酸加压素,导致肾上腺皮质醇激素从垂体释放到循环系统中。
总结来说,拥抱的积极情绪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释放有益激素催产素和多巴胺,降低血压、减少炎症的风险、增加主观幸福感,甚至能加速从病毒性疾病中恢复的速度。
就在今年,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情侣之间的互相拥抱能提升愉悦感和释放更高水平的催产素和多巴胺。并且女性比男性的效果更好,拥抱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双方体温越接近效果越好。
这项实验也证明了“拥抱”不仅是人类的心理需求,更是生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