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对中国文化非常推崇,他认为中国文化将拯救世界,称中国文化精深、博大和淳朴。
他认为中国人和法国人一样都非常优雅。
甚至像八股文这样的东西,他也没有反对,他只是说:八股文是一种空洞但无害的东西。
辜鸿铭最著名的观点就是支持男人纳妾,虽然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很荒谬,但他的观察视角很新颖,思想很深邃,值得一看。
他对中国文化的褒奖,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
他出生在1857年的马来西亚,祖籍是福建泉州,母亲是葡萄牙人。父亲给一个英国人看管橡胶园,相当于大管家,家境不错,这个英国老板叫布朗,跟辜鸿铭的父亲关系很好。
辜鸿铭家庭算是很富有了,布朗在马来西亚住不习惯,想回苏格兰,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就希望辜父将儿子过继给自己,自己带他回去受西方教育。
辜鸿铭父亲同意了,此时辜鸿铭才十岁。
这个年纪正处童年,离开父母是很孤独的,虽然布朗先生人还不错,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辜父在儿子临行前跟他约定了两点:
第一,你不可信耶稣教。
第二,你不可剪辫子。
这两点辜鸿铭都做到了,特别是留辫子,一直到死,民国都成立十几年,也没有剪掉。
布朗对辜鸿铭的教育非常严苛,让他背诵全文的《浮士德》,在完全不懂意思的情况下,布朗读一句,小辜鸿铭读一句,直到背诵全文,布朗才一句一句地给他解释意思。
辜鸿铭在后来回忆这段时光说,当时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这种学外语的方法很奇特,先学发音,背诵一整本书才去了解意思,辜鸿铭本人语言天赋极高,竟然学会了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的西方文化功底是远超中国文化的,与鲁迅不同,他能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远远地观察中国文化。
但往往事物都是远看很好看,近看才看清其实并不那么美好。
还有一点是,辜鸿铭在英国期间非常孤独,远离父母亲人,当时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尤其被人看不起,所以内心肯定是孤独的。
他太了解西方文化的坏处,所以内心有抵触心理,当他回到久别重逢的祖国的时候,开始研究古文,自此仿佛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一生都在赞美中国文化。
下面将他支持男人纳妾的理由列举如下:
1、中国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其他女子是妾,妾只是男人累了的一个依靠,就像日本称侍女或妾室为“手靠”或“眼靠”一样。
2、中国女性无私,自我牺牲。无私的中国妻子允许丈夫纳妾,就像西方妻子在丈夫累了病了的时候递一杯羊奶一样。
3、问:为什么只让妇女无私?男人呢?
答:男人一样需要奉献和牺牲,他需要辛苦为家庭工作,为国家君主尽忠,有时候还要献出生命。
4、中国男人无论是谁,都在牺牲,保护家庭里的女人,纳妾比西方男人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第二天将她抛弃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
5、问:如果你真爱一个女人,怎么还会爱其他女人呢?
答:当然能,为什么不能呢?男人爱妻子,不是拜倒在她石榴裙下,一生侍奉她,而是是否渴望保护她,不伤害她。正因中国女人的绝对无私,所以使得她看丈夫将另一个女人带进家庭的时候,又可能不感到受伤害。很多妻子在丈夫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催促他这样做,而且偷偷为他纳妾,并强迫他与之同fang。
6、在中国,纳妾是中国绅士对贵妇妻子的保护和爱,这种爱很得体。西方人如果这样家庭会成为斗鸡场或者地狱。
8、有人怀疑中国夫妻之间是否有真爱,而古诗有很多表达亡妻的诗句,感人至深。
9、中国的女性柔顺优雅,在全世界都没有的。幽静、害羞、神秘而玄妙,悠闲自在,纯洁,如果女人失去这种特性,就像花朵失去芬芳,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一点其实将女性物化了,女性也是人,也需要快乐和自由自在。)正因为中国女性如此,家庭成为一个小小的天堂,女性的无私,成为这个天堂的守护天使。
辜鸿铭本人其实并不迂腐,他对文化的理解是很透彻的,他说宋代理学家将儒学弄得僵化狭隘了,让中国妇女失去很多魅力和优雅。
辜鸿铭说:
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儒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我想可以凭借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来将这个问题解决。
如老庄哲学之类,将其当做药剂来用的话还可以,但如果当做饭来吃的话那就是有弊而无利。
辜鸿铭最著名的纳妾理论,还是那个茶杯与茶壶的比喻:
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
这个比喻非常精妙,我想反驳却一直没找到什么比喻可以反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