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沟通问题是人际之间、团体之间交流意见、传递信息时所存在的单向或者双向困难。经常表现为:我以为自己说清楚了,但对方理解的和我想表达的差异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表达局限
信息沟通所使用的信号大多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本身有表达局限性,就像俗话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用说表达者遣词造句功夫欠缺,或者词不达意,就会使接收者难以理解其真正意思,从而形成沟通障碍。
比如XX项目中,客户希望的是我们可以直接拉出一个证据材料清单,他们直接简单化按照清单逐项提供,但是由于我们对于客户业务领域及工作风格知之甚少,其实并不清楚客户具体有什么文件材料,只能描述一个类别,然后再沟通进一步沟通缩小范围。
2 知识诅咒
在表达者表达内容时,往往是基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或者基于自身经验所获取的信息,可能会说了一些所谓的行话或者黑话,本专业领域的人都明白,比如“不可抗力”,律师同行无需多言,理解的程度大致不会相差太多,但是从XX项目来看,客户对于不可抗力的理解明显与律师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同样的,接收者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进行理解的,同一个词汇,在表达者与接收者的脑海里,展现出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作为专业服务提供者的律师,往往与客户的知识经验范围不同,就很容易形成信息沟通障碍。
3 传递失真
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传递者的理解和偏好不同,往往由于错传和漏传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形成沟通障碍。比如管理学上认为,在团队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下降问题,可以用“沟通漏斗”来解释。沟通漏斗呈现的是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心里想的100%→嘴上说的80%→别人听懂的40%→别人行动的20%。
另外,即便是通过文字传递,但基于之前的沟通背景有所不同,或者在传递文字资料的时候向接收者口头解释的内容有所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比如XX项目中,客户可能提出要一个主动申请仲裁的方案,其实内涵是先要搞清楚仲裁的优势利弊,但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为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4 信息过载
信息量过大,以致接收者无法及时处理,或者难度较大无法处理,这就导致有些信息只好被搁置起来,或被拖延处理,从而形成沟通障碍。比如,如果给到客户一份长达几十页的文件,而且并没有按照结论先行、结构化表达的要求形成文件,那么客户审阅或者理解起来就费时费力;或者在一份文件中同时表达多个事情,而且没有捋顺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容易造成客户感觉混乱,抓不住重点。
比如,在向XX提供仲裁方案时,按照客户要求增加过几次内容后,如果继续堆砌内容,就导致很凌乱,那么就需要重新调整整个文件的表达结构。
5 心理状态
一是接收者对表达者怀有不信任感,抵触或心理紧张等情形,往往会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或歪曲信息内容;二是报喜不报忧,比如XX项目中,律师作为乙方,遇到比较强势的客户甲方,有可能会更多照顾客户的感受,而部分忽略沟通内容,也有可能为了推进项目或者按照客户要求,有选择性地表达,表达的积极方面比较多,则有可能为之后的进展及结果埋下隐患。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管理客户预期,将某些消极方面,在后续的沟通中恰当地提示,并加以解释。比如,大方向上可以传递积极信息,但其实暗含了前提;小细节上再明示风险以及与目标差异,这样就会比较顺畅,既落实了客户期待的整体目标,也顾及到了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小障碍,不会导致客户预期落差较大。
6 机制不畅
如果组织结构不合理或者人员配备有问题,就会导致沟通机制不畅,形成沟通障碍。没有形成有效沟通的机制,造成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氛围,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缺乏沟通意识——沟通氛围淡薄——不沟通——沟通氛围消失。
在组织成员经过长期磨合已达成沟通默契之前,必须要明确沟通机制,尤其适用于跨团队合作或者与客户第一次提供服务时,沟通机制中至少应明确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步骤和沟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在落实沟通机制过程中,还可以继续优化机制,直到各方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