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熙 王环珊 张先锋
到底是写作河豚,还是河鲀呢?河鲀指鲀形目的鱼,共有4个亚目,全球目前有320多种,多数为海洋鱼类,只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河鲀毒素是如何生产的?这种既可以变成刺球、又有毒的鱼,能否被人类所利用呢?
索氏尖鼻鲀
河鲀其名
当我们看到“河鲀”这种动物名字时,大概会看到两种写法:“河豚”或“河鲀”。那么,书面上到底应写作哪个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三个事实证据可以帮 助我们下结论。
一、“豚”出现在“鲀”之前:“豚”在古汉语里意为猪,并逐渐延伸到一些别的哺乳动物类群,如水豚、海豚等。河豚在古文中的意思即河里长得像猪一样的生物。汉朝《说文解字》里没有鲀字,明朝《正字通》记载“鲀,河豚。本作豚,鲀为俗增也。”清朝《康熙字典》记载“鲀……本作‘豚’”。可见,古人很可能是起初没有意识到河鲀是一种鱼而将之称为“河豚”,随着时代变迁与知识积累,人们意识到河鲀是一种鱼而创出“鲀”这个字。
二、我国古代“鲀”字一般单独使用,鲜有“河鲀”的用法:南朝《玉篇》记载“鲀,鱼名。” 清朝《康熙字典》记载“河豚,鱼名。与鲀同。……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人。”但《康熙字典》也引用过《本草集解》的文字,里面出现过“河鲀” 的写法:“河鲀,状如科斗,大者尺馀,背色青白, 有黄缕,无鳞腮,……本作豚。”
三、近现代“河豚”与“河鲀”混用:一些专业书籍如《中国动物志》中多使用“河鲀”;《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河豚”,无“河鲀”。2003年,全国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协作组(这里因该组织的正式名称中记为“河豚”而保留“河豚” 的写法)在书面表达上有这样的规定:如泛指则用“河豚”,特指某一特定的物种时用“鲀”。
星斑叉鼻鲀
综上,目前使用“河豚”或者“河鲀”都是可以的。笔者认为“河豚”的写法虽出现在先,但那是因为古人没有认清河鲀是一种鱼而记作“河豚”,随后古人又特意创出“鲀”字,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知识的进展,文字也应当作出相应地调整和变化。而且,“河豚”的写法与一些淡水鲸类动物(如亚河豚和恒河豚)的名称容易产生混淆与歧义。所以本文中均记作“河鲀”。
其实,除河鲀外还有类似的动物名称书写问题,比如“虾虎”与“鰕鯱”,“椿象”与“蝽蟓”,目前也处于各种写法混用的境况。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出版物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物习性等加以综合分析后决定取舍。
河鲀其物
河鲀不是一个严格的生物分类学定义。从广义来说,河鲀指鲀形目的鱼,共有4个亚目,全球目前有320多种,多数为海洋鱼类,只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翻车鲀亚目 大型大洋性鱼类, 体长可达3~5.5米,重达1.4~3.5吨。一只雌鲀一次产卵量为2000万~5000万粒,最多可达3亿粒,为脊椎动物产卵量之冠。它们行动迟缓,以水母和浮游生物为食;常侧卧于水面休息,因此较容 易被捕获。
体长可达5.5米、重3.5吨的翻车鲀
鳞鲀亚目 包括单棘鲀、三刺鲀、拟三刺鲀和鳞鲀等类别,代表种为花斑拟鳞鲀。它们体色艳丽,细小不重叠的棱鳞紧贴皮上,背鳍第一棘粗壮,牙齿坚硬,能啃食珊瑚、贝类和甲壳类,海底觅食时会吸水再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