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撰稿| 梦宇
见到申捷的时候,他刚刚作为评委完成了今年国际艾美奖最佳电视剧半决赛的看片,连晚饭都还没顾上,就从容地和我们侃侃而谈起来。简单的白色T恤和蓝色外套,申捷的行头很朴素,说起话来也和他的文字一样,踏实,却极有内容,透着股不易察觉的热情。
如今的申捷可以用“风头正劲”来形容。《鸡毛飞上天》不仅收视登顶,还为他斩获了飞天奖的荣誉;去年刚刚播毕的《白鹿原》豆瓣评分高达8.8分,也被白玉兰奖所肯定……再加上早年的《虎妈猫爸》等优质剧集,在现实题材大剧成为时代宠儿的时刻,申捷受到的关注可想而知。
《白鹿原》《鸡毛飞上天》《虎妈猫爸》编剧申捷
可是申捷却自然地和我们说, “我现在不用微信,有时连手机都是借用丈母娘的,邮箱倒是有,就是也不常用” 。对上我们惊讶的目光,申捷更加说,他在接下《白鹿原》的时候,就把手机扔进了河里。
“创作是痛苦的,就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过程”接下《白鹿原》的改编,这对申捷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早年,申捷不是没有刻意去追逐过市场。他写《重案六组》,该系列在刑侦题材里至今都是代表作;他写《女人不哭》,为当时女人戏的火爆再添了一把火;甚至在更早的学生时代,申捷喜欢辩论,热衷舞台,很享受观众即时给予的掌声。
但自从《白鹿原》之后,他却仿佛在心里又加重了一根弦,颇有几分涅槃重生的意味。
“剧播了之后,有很多学生,老者,各界,甚至是海外的人,都和我说,《白鹿原》是你写的啊?真好” 。为了做好这部名著改编,申捷前前后后准备了数年,告别了无数过去的习惯,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如今这些话语,却是他作为编剧最骄傲的一刻。作为创作者的成就感就这么而来。
“创作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去打破自我,甚至否定自我” ——采访中,申捷一直提到这句话。对他来说,创作是享受,但更需要冲击,非如此不可,否则无法跳脱固有的认知,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编剧。
怎么才能创作出好的本子?写戏时候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想过这几年的作品都会成功过?……诸如此类的问题申捷被问了太多次。但他也很诚恳地告诉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料到《鸡毛飞上天》会火爆,也没有想过现在的年轻人能那么仔细地去看埋在《白鹿原》里的每一个细节。
“过去我会在意收视,每晚11点就在那守着。后来发现,没用” 。倒不是说创作需要绝对隔离外界,而是申捷相信,好的作品自然会被认可。
“现实主义要的就是那股子劲儿”申捷的新剧《在远方》正在创作中,还是和《鸡毛飞上天》的老搭档吴家平合作。这部戏写的是互联网和物流行业,他就让吴家平替他找了一个又一个快递公司和相关从业者,去杭州不断地聊,去实地体验, “我不说停,就让他一直给我找,直到可以为止” 。
申捷直言,现实主义的剧是最难写的。
现实主义既不像年代剧那样是对过去的回溯,也不像古装可以稍微天马行空,它就发生在当下,就存在每个人的认知里。要想观众有代入感并且全情投入,这需要编剧付出更多。
“这剧本来现在应该写完的,但是目前只进行到一半。我和吴家平说,你也别催,催不来。我几乎每写5集就会遇到问题,就想去不断推翻再来” ,申捷说着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明显忧虑,只是把它当做创作时的一个必经过程。 “磨着磨着,也就出来了” ,他不相信短时期的那些速成品。
在申捷看来,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他题材,本质上都需要可以打动观众的人物。要去写大时代背景下的人,这是他始终坚持的。编剧需要去发掘那些微妙的人物纽带和闪光点,需要有强烈的“共情能力”来把这些展示出来。这些最细微处,都无法靠简单的头脑风暴或者是资料收集可以得到。
“《鸡毛飞上天》和《白鹿原》的时候,我都会开弹幕,看大家的评论。我很惊讶,很多内容和情绪年轻人都可以理解,他们也很喜欢这些真正的好角色和好演员。” 比起单纯地写时代变迁或是情感,申捷更想做的是把这两者结合。他也并不觉得稍显严肃的现实题材会缩小观众群,只要能写出那股“劲儿”,有感染力,哪怕是再年轻的00后也可以成为现实题材剧集的观众。
Q&A
新剧观察:什么样的契机成为这次国际艾美奖的评委?
申捷: 我其实一般不做这些的,但他们告诉我,这次是英语国家的作品,我就有兴趣了。这几年我也去过海外,看过很多美国和欧洲的电视剧,非常值得借鉴。
去年一年,我在家没和别人接触,就看那些经典的中国电视剧,像《雍正王朝》、《士兵突击》、《奋斗》这些。这么一对比,真的是各有所长。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一直在看章回小说,是有这么个传统。
但欧美剧更多从电影感而来。他们的想象力更广,写小人物也更到位 ,但是我们国家的积淀也很深,文化上的东西如果用得好,并不会比他们差,也不能随意和他们去学。
新剧观察:新剧《在远方》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申捷: 和互联网和物流有关。他们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这次我会写1999年往后、就这20年的变化。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也是新事物最多、冲击最大的,每个人都会这么认为。我就写这些,不去回顾过往,就写正在发生的。这次的主角也会更加年轻一点。
新剧观察:创作习惯一般是怎样的?
申捷: 我是中戏出来的,重视人物。人物小传这些,当然要有,人物也一定先行于故事和概念。写好了人物,才能去打动观众。但这不容易。
我需要有和过去作品不一样的、能够让我兴奋起来和爱上的人物。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职业编剧“,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我就可以去写什么,没有什么特别挑的。
新剧观察: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有哪些要点吗?
申捷: 改编需要下功夫,这不是光熟悉小说就可以的,要去研究资料,而且是大范围、大规模的。比如《白鹿原》,我研究了宗教史、民国史、学生运动史,包括农民当时耕种的记录,各种内容。然后我才敢写。也只有这样,才从陈忠实先生的人物,变成我的人物。
新剧观察:创作时期一般会做哪些准备?
申捷: 就体验生活。我之前几部戏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你要不断去体验生活。不光是做大纲,做分集的时候,还有创作到一半的时候,它会随时给你新的养料。这个在家里写不出。
吴家平
新剧观察:现实题材的剧集怎么才能出精品?
申捷: 要“有劲儿”。人物也好,故事也好,状态也好,只要有一点打动到观众,就可以。创作者必须要真诚,是要有牺牲的,要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
像《在远方》,前20集我改了三遍。我和吴家平约好了,不要有时间限制,也不要用演员压我,以我为主。 这次我有一个大的收获,发现写现实题材需要有两次“死去活来”的过程,我们现在写现实题材,一种是大时代,一种是儿女情长,但必须把这两条路都灭掉以后,呈现出来的第三条路就是时代和人的结合。 这个不推翻几遍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