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与别人聊天的时候,只有做到尊重和理解对方谈话,双方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但仅仅做到理解对方是不够的,你能理解对方说的话,只代表了你听懂了对方说话,要让对方也愿意敞开心扉跟你聊天,你不仅要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这样的谈话,才会给到对方一种“我懂你”或“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觉。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情境同一性原理”。这个理论认为,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故称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能进入对方的情绪状态,跟她的情绪或者价值观产生共情,那么我们就建立起了与对方共鸣的情境,也就能赢得对方的热情回应。
例如听到朋友要辞职了,一般人或者会认为,这么好的工作,干嘛辞职啊,说不定以后会后悔的。这种说法,只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场去说。
但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就会这样表达:“工作这么好,为什么突然会辞职呢?是不是工作事多钱少,996的同时给你的报酬又不多,才让你心生去意呢?”
这种说法,说不定能够“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跟对方的苦恼产生共情,那么对方就愿意跟你继续聊下去了。这就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妙用。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思想有共鸣的人。如果你总是反驳对方:“话是这样说,但是……”、“你有你的道理,可是……”,慢慢地,你的朋友就会疏远你。
因此,与别人交谈,除了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的应该是构建共同的情绪价值,让双方处于同样的沟通频道。
千万不要急着发表自己高明的看法,而是当你们建立共情之后,才顺势说出你的意见,这样不仅让说出来的话更有价值,而且也能增进你们的关系。
运用语言构建“同感”试想一个情景,如果你身边的某个朋友,突然跟你说“我想自*”,你会怎么反应?
一般人的人,肯定会感到非常惊讶,惊讶的同时也会不断去劝说对方,不要胡思乱想,人生很美好云云这样。
这种说法,是不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在告诉别人,我活得比你好,我不会像你这么傻?
朋友听到你这么说,只会感觉伤感,没想到连朋友都觉得自己不理智。
但如果你懂得构建情绪“同感”,就不会板起脸孔说教一番,而是说:“坦白说,虽然我觉得自*,是逃避现实、逃避问题的一种自私的做法,但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以前曾经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受打击的事情,让我突然就萌生了这个念头……直到有一天,我再遇到了一件事,才让我明白到,人为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
当你能够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烦恼与苦闷,先跟对方建立情绪同感,给到朋友一种“我是站在你这一边”的感觉,你们打通了沟通渠道,接下来你的劝说才会有效果。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
情感沟通是由两部分组成:
1,共鸣;即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具有相近的态度以及内心体验。
2,振荡;即由于“共鸣”而双方情绪相互影响,以致达到一种比较强烈的程度。
前者是找到共同语言,后者是掏出心来,心心相印。所谓“同感”,就是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和经历。
要想达到与人情感沟通,就要懂得识别对方的情绪变化。当对方对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种情感倾向时,你就要挖掘出你对于这件事的共同感受。如果感受比较强烈,那么你们就很容易谈到一起了。
例如对方说喜欢旅游,但由于疫情的关系,这个习惯就减少了。听到对方这么说,就算你不喜欢旅游,或者很少旅游,但“疫情限制活动”这个事实,就是你能够挖掘到的共同感受。你可以以此构建“同感”,打造话题。
无论是谈论一件高兴的事情,还是悲伤的事情,在谈论的同时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和体验,如果你能够做到跟对方的情绪共情,至少对方会愿意跟你一直聊下去的。
坦白说,百分之百的共情,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做到的。一个爱美的人,管你是不是患有癌症,我今天长了一颗痘痘,我都痛苦得死去活来。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跟对方做到“同感”,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不仅要听懂,还学会体验说者的感受,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和对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大家都能够很好地聊下去了。
总而言之,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做到听懂他人在说什么的同时,给予他人情感上的“共鸣”回应。
毕竟情感的往返交流,应该是自然的、真诚的,任何矫揉造作或夸张捏造的沟通,都不会收到情感交融的效果。
建立同感的沟通方式很多人认为,“同感”是不是要违心的附和,尽说一些别人喜欢听的话呢?
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么就还不懂什么是同感了。真正的“同感”,更像是朋友间的理解,你能够跳出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和对方情感共鸣,就需要注意语言策略的运用。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
1,用正向的方式构建共鸣情绪
对方有什么样的清晰,你就在交谈中顺着对方构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对方伤心的时候,你不能表现得高兴;对方高兴的时候,你就不要悲观、消极。
例如,当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知道那段艰难的日子我是怎么挺过来的,哎,不说了,反正说了你肯定也不能理解! ”
这时,你可以先表示遗憾,然后这样说: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你的那种艰难时刻,但是我多少对你的那段日子是了解的,因为……”说出你跟对方的同感,建立情绪共鸣。
听到你这样说,对方就会感到你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了。
2,用反向的方式构建共鸣情绪
假如有人对你说下面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担心我的孩子啊!因为他祖父、父亲长得都不高,我怕孩子也遗传了他们的矮。”
这时,你就可以反向传递同感,回答他:“放心吧!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成长环境更重要。加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只要营养够了,孩子肯定不会矮的。”
这样来你就反向说出了对方心里所希望的结果,巧妙地传达了与对方共鸣的情绪,让对方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3,通过放大构建同感的情绪
任何事物只要你把它放大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存在某些共同点。例如人类跟蛇虫鼠蚁,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就是:都是地球上的生物。这就是放大求同的意思。
下面的例子就很好说明这一点:
甲:“你和我儿子两个小时候一起读书,可是你读了名牌大学,工资高,而我儿子因为家境不好,大学没上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只能学一点技术混日子。”
乙:“有自己的技术很好啊!我读大学出来社会也是给老板打工而已,但假如他能够在技术上继续深造,那么他的发展潜力就会很大,工资也会升得快,甚至技术成熟就可以出来创业,算起来大家的机会都一样的。”
听到你这么说,对方是不是觉得你很会说话?从而愿意跟你聊天,而不是觉得你高高在上那样,担心你看不起自己的儿子。
总之,在交谈时,不要只顾着自己的表达,还要顾着别人的表达,发掘双方的共同之处,找到彼此的共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对方的共鸣。
4,用提问的方式构建同感
想让对方能够跟你聊天,让对方多说,把话语权留给对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尤其对于内向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要说什么,那么就把说话的主导权,交给对方吧!通过提问,让对方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够构建同感。
所以,当对方陈述某件事或某种观点后,多问对方一些问题,从而让对方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也是引起共鸣的好方法。
“我觉得你的说法挺有道理的,你是怎么想到这些内容的呢? ”或者,“对于你刚提到的做法,确实提醒了我,你能不能再详细解释一下?”
只要你这种提问,暗含着某些认同的“情绪”,就能够构建这种沟通的同感了。
其实,引起心理共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善于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与对方自然地进入情境同一的氛围中。
这样,你自然就成为了沟通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