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
“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僧房”,就已经是很肃穆庄严之地,而“岿然”,则更突出书院之庄严,更在僧房之上。
“曾蒙君子教”,指的是汤愓庵曾在此主教洞学;“似到圣人乡”,“圣人”,当然是指孔夫子。
“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六代”,指“黄帝、唐、虞、夏、殷、周”六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
一句,“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指出了白鹿书院的千秋功绩,怎么说都不为过!
5.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张栻宋代诗人张栻,创办了“城南书院”,一生潜心研究学问。对“城南书院”感情很深,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就“城南书院”一共写了三十四首诗,名为《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以下是其中的一首:
新凉物物有精神,静倚书窗听雨声。
忽忆子綦元未解,强分天籁太粗生。
新凉物物有精神,静倚书窗听雨声
“新凉物物有精神,静倚书窗听雨声”,诗人认为书院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精气神,下雨的时候,静静的倚靠在书窗上听雨声,就像后世的那个著名对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忽忆子綦元未解,强分天籁太粗生”,听说雨声,忽然想到,南郭子綦的灵魂出窍,用“天籁”来解释,未免太简单粗糙,其实,子綦根本就没有理解灵魂出窍,至于“灵魂出窍”是怎么一回事,有待于我们“城南书院”的人研究。
一句,“新凉物物有精神,静倚书窗听雨声”,书院有书院的精神,在书院里可以研究世界万物。
6. 《濂溪书院·洙泗渊源水一溪》,释道璨“濂溪书院”在湖南道州(今永州市道县)城西,系历代朝廷和士民为纪念中国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而建,因而,这个学院源远流长。宋代诗僧道璨在《濂溪书院·洙泗渊源水一溪》中写到:
洙泗渊源水一溪,藓花绿遍考亭碑。
白云散尽青山出,一卷通书未写时。
白云散尽青山出,一卷通书未写时
“洙泗渊源水一溪,藓花绿遍考亭碑”,“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濂溪”就像洙水和泗水一样,聚集了儒家的学生和师长,大家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书院内有历代的各种碑文,鲜花将它们环绕,真是一个既风景优美,又庄严肃穆的地方。
“白云散尽青山出,一卷通书未写时”,这时候,白云散尽了,青山映入了人的眼帘,就像是一卷还未写历书的通书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有着无穷无尽求知的*。
书院是一个学习求知的地方,一在于它的历代传承,二在于它的风光环境,“濂溪书院”两者兼顾,是一个学习求知的好地方!
7. 《题徐氏书院》,黄庭坚这首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诗人黄庭坚,在《题徐氏书院》中写“徐氏书院”,就没有过多描写书院的风光,直接写它的人文历史传承,直抒胸怀:
学书但学溪老鹅,读书可观樵父歌。
紫髯将军不复见,空余岩桂绿婆娑。
学书但学溪老鹅,读书可观樵父歌
“学书但学溪老鹅”,“溪老鹅”,是指书圣王羲之抄经换鹅的典故,这里的“学书”,当然是指学习书法。如果要学习书法,那么就要直接学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读书可观樵父歌”,“樵父歌”,指的是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作者是邵雍,北宋大儒。要学习知识,当然是要直接学习阐述世界基本哲学的书籍,像《渔樵问对》。
“紫髯将军不复见,空余岩桂绿婆娑”,当然诚恳劝学的紫髯将军孙权,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里还有绿意盎然 、婆娑起舞的岩桂呀,这里还有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的“徐氏书院”呀!
劝学的人不常有,但书院万古长青,在这里可以学习到最精要的知识!
8. 《重至洋川书院》,洪亮吉书院真是一个好地方,它可以把各种人才汇聚到一起。清代诗人洪亮吉笔下的“洋川书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在《重至洋川书院》中写到:
依然林鸟唤春风,三面晴窗落采虹。
采药僮归青嶂外,著书人老白云中。
东山未肯随安石,北海凭谁问孔融。
衰病渐将忘世事,经旬不更展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