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春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特殊而难忘的一个春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老规矩被打破了,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人只能就地过年。可无论人在哪里,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还是合家团圆欢乐多,年都得照过,还得让年味儿浓浓的,这样的年才香。
过年,仪式感很重要。《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就如同大年夜菜肴里的盐,没有仪式感,满桌菜都淡而无味。没有了仪式感,春节就只是365天中普普通通的日子。可以说,年味就是仪式营造出来的。
什么是过年的仪式感?在我看来,仪式感就是守规矩。过年的每一天,都有老规矩。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要祭祖,年三十守岁,年初一拜年,年初二回娘家……今天是年初六,也是传统马日,很多地方要送穷神。穷神送走了,开年就吉祥平顺了。传统一点的地方,过年持续近一个月时间,每天都有不同的规矩,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
为什么要守着这些旧规矩?因为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旧规矩,就是让我们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到了春节,眼中看到的春联、耳边听到的鞭炮声,都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有人说,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一些老规矩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坚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年味儿淡了。其实未必。
仪式感与仪式不同。仪式感不能变,但仪式是变化的。有人打趣地总结了过年新礼仪:“上学的不问成绩,上班的不问工资,做生意的不打听收入,单身的不问恋爱情况,恋爱的不催婚,已婚的不催生,已生的不问二胎,尤其不要问炒股的。文明你我他,幸福中国年。”这当然是戏谑之语,但春节的变化却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就拿“回家”来说,这个老规矩早就有了异地过年的变化,以前是“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现在则是“人在哪里,哪里就有团圆”;疫情发生之前,春节期间全家出国游的线路每年都红红火火。以前早早地选年货、备年礼是一种快乐,但现在24小时不打烊的超市和春节期间不间断服务的快递,早已没有囤货的必要;以前是年初一串门拜年,今年视频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云拜年”方式唱起了主角。
所以说,时代在变,年俗就一直在变,附着于仪式上的文化就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流向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而岁月更替中,年味就如美酒一样越陈越香浓醇厚,够我们回味一整年,再满怀期待盼明年。 (谭敏)
作者:谭敏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