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的作者,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荣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他在接受联合国颁奖时说:
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自他执笔以来,无数人被他笔下荡气回肠的故事深深感动。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阿富汗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的痛苦与挣扎。
小说塑造了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个女性角色。
通过双重肖像对阿富汗进行了悲伤又优美的告白。
两个角色截然不同的生命起点和意外交织的命运,诉说了人间无处不在的苦难和与之并生的爱。
以及由爱孕育出的微弱的希望之光。
屠格涅夫说过:
爱可以战胜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只有爱才能使生命维持和延续下去。
如果说生命是花,爱便是蜜。
在这充满苦难的人间,正是因为有爱,才能获取不断前行的力量。
1
爱是生命成长的养料
小说第一个出场的主角是玛丽雅姆。
她是个私生女。
母亲当初怀着身孕被赶出了门。
她自出生起就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乡村外围一处隐蔽的山上。
住在父亲为她们搭建的低矮泥屋里。
父亲每周四来探望她一次,其余时间玛丽雅姆只能和母亲朝夕相处。
但是母亲已经被生活的苦难磋磨成了一个刻薄的妇人。
她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只有嫌弃和怨恨,而没有温暖和爱。
还好,命运并没有放弃玛丽雅姆。
生活在附近村子里的法苏拉赫毛拉主动担任了玛丽雅姆的老师。
自从玛丽雅姆懂事以来就经常来教她写字、背诵《古兰经》。
在母亲娜娜因为玛丽雅姆私生女的身份而对她恶语相向的时候,法苏拉赫毛拉对她并没有半分歧视。
待她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
除了父亲每周一次来看望玛丽雅姆,可以同她说话以外。
法苏拉赫毛拉是她了解外面世界唯一的大门。
在玛丽雅姆漫长的少女时光,那些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有了法苏拉赫毛拉,她的人生才没有变成一片枯寂。
每天功课结束,他们会在夏日的黄昏中一起在泥屋外喝茶,去林中漫步。
冬日的下午,他们在泥屋中看书,听树上的冰柱掉落在她的屋顶。
闲暇时,法苏拉赫毛拉讲故事给玛丽雅姆听。
也会认真听玛丽雅姆讲故事,他的耐心和温柔给了玛丽雅姆足够多的尊重。
日子久了,玛丽雅姆对他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对她的母亲。
她可以把那些不敢对母亲说的话都说给法苏拉赫毛拉听。
这些平淡日子里一点一滴的关怀,让玛丽雅姆能够暂时放下对父亲的思念,忘掉母亲的责难。
因此,虽然生活艰难,童年的玛丽雅姆一直都相信她是值得被爱的。
法苏拉赫毛拉不带任何目的的爱,在玛丽雅姆的生命之初在她内心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这才有了之后身处绝境依然心怀善意的玛丽雅姆。
如果说生命是一朵花,爱就是它生长的深厚的土壤。
爱既是抚慰人心的良药,也是生命成长最好的养料。
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需要爱来滋养,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值得被爱。
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才有底气去面对人间的风雨,才能在苦难面前拥有源源不断的韧性与力量。
2
爱是战胜苦难的救赎
母亲去世之后,玛丽雅姆被父亲嫁给了喀布尔的中年鞋匠拉希德。
拉希德中年丧妻又丧子。
娶她回家只是把她当成打理家务的女仆和生育儿子的机器。
当玛丽雅姆接连流产直至再也怀不上孩子之后,拉希德逐渐变得暴虐,时不时就找茬殴打虐待她。
与此同时,阿富汗被战火席卷,所有人的生活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玛丽雅姆在痛苦中辗转煎熬时,命运之轮将少女莱拉带到了她身边。
那天,一颗炮弹击中了莱拉家的房子。
她作为一家三口中唯一的幸存者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了出来,被逼无奈嫁给了拉希德。
莱拉产下女儿后,心怀不满的拉希德将暴力加诸在她身上。
玛丽雅姆开始感到和这个年轻女孩同病相怜。
而莱拉在拉希德意欲殴打玛丽雅姆时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阻拦,更让她感受到了许久不曾感受到的温暖。
之后,玛丽雅姆又从莱拉刚出生的女儿阿兹莎那里,体会到了真诚的依恋和纯粹的爱。
于是她将曾经为自己孩子准备的婴儿服送给了莱拉的女儿。
莱拉也在拉希德睡着后主动邀她到院子里喝茶。
两个不幸的女人就这样在困境中建立起了友谊。
在拉希德的暴力阴影下,两人在这个家里只能艰难求生。
就在她们即将陷入绝望时,是对方身上的爱。
让她们觉得这样的日子并不是不能熬过去的。
她们的感情在彼此照顾中日渐加深,竟然让这栋冰冷的房子里也焕发出了一丝家的温暖。
同样以爱为底色的内心,让她们战胜了苦难,实现了相互的救赎。
蒋勋说过:
生命最绝望的地方,刚好是生命出现转机的时刻。
能够促使转机产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
爱。
古往今来,爱永远是具有穿透苦难的力量的。
身处逆境时,一味地怨恨和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倒不如释放爱和善良,既能收获别人的真心,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
3
爱是孕育光明的希望
在玛丽雅姆的帮助下,莱拉离开了阿富汗。
跟随恋人塔里克来到穆里。
他们在那里结婚,过上了莱拉从前梦想中的生活。
但是莱拉一直忘不了故乡喀布尔,忘不了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亲人和朋友。
当她新闻中得知国际维和部队进入喀布尔,莱拉作出了重要的决定:
她要回到喀布尔。
穆里的生活虽然安稳。
但她一直没有忘记为了抗击侵略者而牺牲的兄长,也没有忘记父母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和平的喀布尔。
她决心让父母兄弟通过她的眼睛看到喀布尔重现生机。
再次站在喀布尔的街上,亲眼看到喀布尔人如何以顽强的生命力重建家园、在炮弹壳里种出鲜花。
莱拉知道,希望,正从断壁残垣之后逐渐生发出来。
有人说: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了一口井。
对莱拉来说,喀布尔的美丽也正在于此。
她去了当初不得已而把阿兹莎送去的恤孤院,帮助院长察曼修缮了恤孤院。
还成为了恤孤院的一名老师,给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们带来了知识和关爱。
她把曾经得到过的所有的爱都汇报给了哺育她长大的土地。
书中曾经两次提到一首关于喀布尔的诗歌:
人们数不清他的屋顶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他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诗中所说的“灿烂的太阳”指的就是美丽的喀布尔妇女。
玛丽雅姆和莱拉就如同太阳一样,纵使历经磨难,也能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别人。
雨果有句名言:
爱是感情的升华。
它有如阳光,照耀着大地,给万物一股生长的力量,使其欣欣向荣。
包括莱拉在内的所有阿富汗人对故土的爱,就是使这片土地欣欣向荣的希望。
战争能摧毁建筑,能夺走生命,但永远也无法毁灭永恒的爱。
相较于总会被克服的天灾人祸,真正强大的,是苦难面前那份发自人性深处的爱。
只要爱存在,希望就永远存在。
与其对苦难俯首称臣,倒不如,挣扎向前。
▼
雨果说:
爱是人们心头的火种,它将一直燃烧,一直照耀到天际。
无论是恋人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还是对国家之爱,甚至是对同病相怜的陌生人的爱。
只要是最真挚的爱,都能创造奇迹。
有了爱,纵使命运一刻都不停止刁难,也能够拥有和命运斗争到底的力量。
人类正是因为有爱才如此伟大,才能够不断从绝境中创造希望。
所以,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也请别放弃微弱的希望之光。
愿你历尽人间苦难,依然被爱,也能去爱。
我们一生都需要爱,在《灿烂千阳》中,因为经历过苦难,爱和治愈也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