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智能手机,你能正常工作生活吗?就记者个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不能!
近来,记者与几个好友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机不离手”的话题,大家同时想到一个词:捆绑。其实,我们就是那些被手机捆绑的年轻人。
“很多时候耳机都塞在我耳朵里面”
“以前智能手机不发达的时候,父母老说我抱着手机看对视力不好、有辐射……”覃覃说,现在好了,父母的唠叨少了,因为父母近来也成了手机迷。
“他们有空就刷抖音、刷同学群,或者转发心灵鸡汤给我看。”覃覃说,连她80岁的老外婆也喜欢上了微信语音视频。
覃覃是个音乐迷,三天两头就要翻各种乐队的演出信息:订票、抢票、通知演出时间、演出扫码进场等等,一部手机轻松搞定。
对她来说,手机可以让她和喜欢的乐队离得更近,新浪微博、公众号、网易云音乐、虾米等各大网络平台,成为她不断吸收乐队信息的源泉。
“午休时间,下班后,走在马路上,逛街等等,很多时候耳机都塞在我耳朵里面。”耳机是她的随身必需品,哪怕出门发现忘带了,也会毫不犹豫转身回家拿。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的听力下降了。
她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引起记者的共鸣,她说:“手机最大的吸引力是方便,可以跟在乎的人和事第一时间联系,时至今日,很少有人能够抵挡手机的诱惑。”
“但凡醒着,就会牵挂手机里面的世界”
因为做服务工作的原因,姚露的手机24小时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她说,稍不注意微信消息,就可能会错失一单业务。
姚露最头痛的,就是包里时常揣着两部手机,一部联系亲朋,一部沟通客户。“有时候两个电话同时响,你会选择接哪一部?”她把这个选择题抛给记者。记者想了想,选择了前者,她也点点头。
“为了工作,往往忽略亲朋的感受,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姚露说,她甚至接客户和接父母的电话是两种态度,前者语气耐心温柔,后者大大咧咧不耐烦。记者告诉她,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得反思,她很赞同。
姚露新婚不久,她说婚后的生活很稳定、平静。下班后,两人多数时间会坐在沙发上,老公看手机新闻,她看手机电影。这种静静相处的感觉挺惬意的,但姚露总觉得彼此间少了些什么。
“有时老公在卧室,我在客厅,明明开口一句话可以沟通的问题,两个人却非要发微信文字沟通。”说到这里,她忍不住笑了。笑完,她对记者一脸认真地说:“我知道这样不好,得改。”
“你估算一下,每天至少看手机多少时间?”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后,她想了想说:“至少8小时吧,但凡醒着,就会牵挂手机里面的世界。”
天呐,细想还真是如此,我们都为之感到可怕。
“手机包揽了我生活中的种种所需”
蓝茵对手机的热衷程度,记者最了解不过了。不用担心她不接电话或不回信息的问题,因为通常情况下,她都会以惊人的速度接听和秒回。哪怕是深夜或凌晨,找她也非常容易。这让记者感到很舒心,因为情绪低落时,总能有她的安慰。
日常生活中,蓝茵的手机几乎不会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她人缘特别好,也是交际达人、美食博主,微信里朋友上千人,微信群更是让她应付不过来。
“有时我也很佩服自己,可以时时刻刻关心那么多人的生活动态。”她说,每天给朋友圈点赞、有事无事刷朋友圈更新,已成了她的习惯性动作。手机是她了解身边人、身边事的窗口。
蓝茵也很怀念以前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那时上学靠写信联系;去网吧上QQ聊天;为节约钱,买电话卡套餐去电话亭煲电话粥。“现在联系方便了,跟老同学只有一屏之隔,但想联系的心态反而没那么迫切了。”
“手表不买了,闹钟不用了,电视不看了,手机包揽了我生活中的种种所需。”不过蓝茵也坦承,手机似乎减少了不少生活的乐趣。
蓝茵自称患上了“手机病”,苹果手机只要一上新,她便会第一时间以旧换新。并且,她对手机的质量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对手机的热切需要,对她来说就像无底洞。
“我每天接听电话在100个以上”
周亮所在的门业公司考核极其严,除了开会时间,公司要求销售员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接听客户电话,即便有事接不了,也要发信息解释再随后回拨。
他主要负责河北一带的业务,每月一半时间在出差。剩下一半时间在重庆,客户下单、经销商催单、工程报价、新品发布等工作,没有手机根本没办法进行,“所以,我每天接听电话都在100个以上。”
“每天早上8点到公司,晚上8点下班,特别特别累。说了一天话口干舌燥,刚回家,经销商电话又来了。”周亮说,很多时候他充当的角色是陪聊,经销商压力大,他若不好好安慰,接下来的工作双方都没信心做好。
销售行业最大的压力来自同行竞争。周亮说,很多时候,他都在争分夺秒谈业务,但时间感觉还是不够用。此外,每天还要腾出时间查看业务群、生产群、科室群,以及跟领导保持沟通,“日复一日坚持下来,感觉自己是个超人。”
他甚至打趣说,有时客户电话来得比清晨的闹钟还要早,以前他总会冒火,久而久之棱角磨平,现在已云淡风轻了。
“手机这东西,有时就像衣食父母。”周亮摇摇头说,跟他一样被手机捆牢的人,实在太多了。(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均为化名)
专家
是我们驾驭工具不是工具驾驭我们
钱丰:重庆黄泥塝医院精神科主任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网友调侃的话,我认为正是手机族的真实写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手机依赖的本质,是对信息的依赖,通过看手机提高安全感。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手机依赖者,是无形中形成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但从心理学分析,这种习惯化行为,也凸显出了这类人的焦虑感。有的年轻人跟我诉苦,因为工作所限,需要随时接听和拨打电话,否则就会被职场边缘化,他们很无奈很焦虑。
其实,务必要清醒认识一点,手机是帮助我们更好工作和生活的工具,工具终究是工具,是我们驾驭工具,而不是工具驾驭我们。
建议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年轻人,尝试系统脱敏法来缓解,也就是用一个好习惯,去代替一个坏习惯,从而逐渐消除坏习惯。比如:时常连续看手机1小时以上,不妨试着降低到半小时,然后降至更低;睡前习惯刷手机,那就试着睡前听听歌等。
提醒
手机与眼睛距离应保持30厘米以上
刘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眼科视光部负责人、国家一级验光师
长时间看手机,肯定会影响眼睛健康,可能导致近视加深、急性内斜视等;其次,会导致干眼症的发生;第三,眼睛在长期持续高亮度照射下,会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带来损害,最终导致视网膜功能异常。
建议在使用手机时,应注意增大手机与眼睛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适当调暗屏幕亮度,最好每20分钟抬头眺望远处2分钟。此外,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保护视力。还要注意的是,戴隐形眼镜看手机,更容易引发干眼症。(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