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姐从她朋友那儿听说她曾经关系贼铁的一位老同桌要结婚了,琢磨着得送个红包祝福一下。结果,她打开微信准备发红包的时候,发现人家早把她给删了!
她跟我们几个老同学提起这事儿,其中有个同学跟她说:“我记得她之前说过,你整天不是晒照片就是嘚瑟生活,在朋友圈里各种显摆,让她觉得有点儿受不了,觉着你特爱面子啥的。”
我姐一开始听了一愣,不过没过多久就释然了,觉得这都不是大事儿,犯不着放在心上。毕竟,咱们成年人不能那么玻璃心,不懂咱的,大家各自安好就行。
说到这个,你们还记得知乎上那条讨论超级热烈的问题吗?为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不少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说:“真正过得幸福的家伙,往往都是低调沉默的。”还有人感慨:“那些想要分享的生活片段啊,都已经一对一私聊分享给亲近的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打趣道:“主要是怕自己一不小心变成那种芝麻绿豆的事儿都要往朋友圈晒的人,招人烦。”
嘿,朋友圈这个地方可真是有意思。它叫“moments”,英文直译过来就是生活的每一刻精彩瞬间的意思。
有的人呢,就喜欢在朋友圈留下自己的生活印记,给自己留个念想;有的人则喜欢刷朋友圈,一边看热闹一边点评,各有各的看法。
虽然朋友圈是个小舞台,可在上面有时候还真能瞧明白一些事情,看清一些人。这地方不大,意义却不小。
人这一生的喜怒哀乐,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就像鲁迅大佬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喧嚣。”
朋友圈表面繁华无比,实际却可能藏着冷漠。
加了好友不等于交了真心朋友,混迹在朋友圈里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真朋友。
我微信通讯录里有这么一位妹子,她超爱发朋友圈,简直是个重度用户。
甭管早晨喝的第一口咖啡,还是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张自拍照,无论是美食美照,还是街头巷尾的风景,她都能随手拍下来晒在朋友圈。
她性格开朗活泼,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点赞、评论样样积极。
然而,就是这位几乎全天候在线的大咖,最近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一切,都源自一条评论。
那天,她咬咬牙买下了心仪已久的水晶花瓶,正兴高采烈地准备拍照留念,结果手一滑,花瓶摔了个稀巴烂。
尽管心疼不已,她还是拍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下面的评论五花八门,有关心询问的、有暖心安慰的,也有开玩笑的,甚至还有一条略带嘲讽的:“为了发朋友圈也是够拼的,这次代价有点大,为你‘点赞’。”
原本看似热闹非凡的朋友圈,此刻却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这时,有个朋友没有在评论区留言,也没有点赞,而是私下给她发消息:“碎了就算了,我再给你买一个新的。”
经历了这件事后,她发朋友圈的频率大幅减少,即便有更新,也不再刻意雕琢内容,不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
她说:“以前发朋友圈是为了让大家看,现在嘛,真的是为自己而写。”
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特别在意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我们的人生坐标,绝对不应该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在《希望你活得如被爱照亮般灿烂》这本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
“假设你是棵大树,别人的态度就像是阵阵风。如果你过于在意他人的意见,那就意味着任何一阵风,都有可能让你摇摆不定,甚至将你连根拔起。”
朋友圈不过是个圈子,别让它变成你人生路上的一道阻碍。
朋友圈背后,其实是每个人抒发情感的另一片天地,我们应该有随时分享的自信,也应该有说走就走的潇洒。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自认为洞悉人间百态,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忽视了他人所经历的种种辛酸和苦楚。
在一部曾角逐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网逝》中,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情节。
故事中的主角叶蓝秋,在公交车上面对一位老人并未主动让座,这一行为招致众多指责与恶语相向,使她在公众眼中成为一个缺乏道德与教养的代表人物。
然而,真实的状况却是怎样的呢?
彼时的叶蓝秋,在公交车上刚刚得到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内心饱受煎熬与重压,这份痛苦无人知晓,也无人给予理解和宽慰,那些轻易下的评判,实际上是对他人生真相的无视。
著名作家韩寒曾尖锐地指出:“若你未曾亲历其境,最好保持沉默,因为你无法想象他人究竟经历过何种磨难。而一旦你确实了解,那就更应当选择沉默。”
简而言之,“未行他人路,勿议他人过”。
不随意对别人的生活作出评判,是成熟个体应有的基本素养与尊重体现。
无论是互联网世界里的舆论风暴,还是日常社交圈内的一条动态分享,总会招来各种解读、臆测甚至恶意攻击,人们常常轻率地下结论,发表评论。
比如,有一种言论时常出现:“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朋友圈发布的状态,就能判断出他的品性和为人。”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和价值取向,同样,他人也有各自的评判标准和视角。
生活中确有一些人,他们看似深谙世故,实则热衷于对他人指指点点,以此作为闲聊的话题和自我满足的源泉。
实际上,人际交往中最深刻的恶意并非直接的身体冲突或言语辱骂,而在于把自己的观念、标签无理地贴附在他人身上,并坚信自己的观点无可挑剔。
因此,避免轻易评价他人,是一种内在的涵养;而能够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坚持自我,不受外界眼光左右,更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与修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独立、自由且尊严地活着。
康德大师曾教导我们:“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我均抱以敬意,即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我不尽赞同,但我仍尽力去理解他们。”
世间包罗万象,人间百态纷呈。
我们可以保留个人喜好,但必须学会尊重每一种存在。
不论是沉浸在朋友圈之中,还是远离朋友圈之外,生活的精彩从未削减半分。
根据数据统计:
每日约有10.9亿人次登录微信,其中有7.8亿人浏览朋友圈,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然而,真正发布朋友圈内容的仅有1.2亿人。
相比于庞大的10.9亿基数,近90%的人选择了在朋友圈之外安静地生活。
那些离开朋友圈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里找到了满满的忙碌与充实;坚守在朋友圈的人,则持续投入热情,将有限的空间打造得丰富多彩。
不论身处圈内圈外,大家都在热烈地拥抱生活,归根结底是在愉悦自己。
正如一句深入人心的话所说:“当你不发朋友圈时,你在全身心地体验生活;当你分享朋友圈时,你在热烈地热爱生活。”
幸福的定义,始终源于你内心的感知,而非他人的眼光审视。
新的一年,无论你是否活跃在朋友圈,都希望你能活出那份自在洒脱,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绚烂。
你的朋友圈,由你自己做主,演绎属于你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