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作者:石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
李宇明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曾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语信司司长和北京语言大学党委*职务。宇明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35年,桃李满天下。《学术就是传承——我与导师二三事》收录了他的学生们书写的百余篇师从老师学习的经历和感悟,描绘了这个学术大家庭里启人深思、值得珍藏的片段和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
语文教育 民族基石 (李宇明书法)
《学术就是传承——我与导师二三事》何婷婷 徐欣路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记得前年曾捧读宇明教授惠赠的《叩门语丝:一名语言学家的问学感悟》一书,作者那些关于学术、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我很有触动和启迪,其中不乏同感和共鸣。我读过之后,赶快把这本书转送给已经毕业当老师的各位学生们传阅,想让他们一起得到收获。
这次又喜获《学术就是传承——我与导师二三事》一书,宇明教授的弟子著文写心声,用百篇回忆,现身说法,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感恩老师的关怀教诲。读着这一篇篇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看到的是宇明教授师生团队强劲的学术传承。我不禁发自内心地感慨:导师就要这样导。
王士元先生曾经讲到教师独有“两种快乐”:一种是研究之乐,探索达到无人之境看到的美景和收获,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一种是传薪之乐,把自己的学识经验传授给学生,看到学生取得成功,是满怀欣慰的成就感。这都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愉悦体验。
如果说《叩门语丝:一名语言学家的问学感悟》记录的是一位语言学家的学术研究之路,那么这本《学术就是传承——我与导师二三事》就是记录了一位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传承之道。确实,学术的活力就在于传承,学术就是传承。
家国情怀,人生理念
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造就了不同导师各具特色的学风。学风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风格,更是处世为人的风气。宇明教授教书先教人,要求学生建立的人生理念,一是家国情怀,一是学术至上。
我注意到1999级博士生刘云文章的记述,李老师在2018年一次座谈会上,讲到他当时非常关注并深入思考的两大问题:一是语言学向何处去的问题。老师认为当前的语言学正面临一个转折,可称作后乔姆斯基时代,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么是与相关学科,如人工智能等相结合,然后发生转向;要么是从传统语言学中吸取营养,从而向前推进。二是中国语言学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政策,中华民族的语言认同,汉语国际教育,国人的语言教育,老年人语言能力的衰退,等等。
我对于第一个问题深有感触:宇明教授能够早在六年前就预见后乔姆斯基时代,并思考语言学的转折问题,而很多人只是在近期的大语言模型突破性进展之后,才意识到语言学的转折,甚至不少人至今还没有想到语言学需要转折。这是多么敏锐的学术预见性。只有具备这种学术敏感,才能占领学术前沿,争取中国语言学的学术话语权。有这样的导师指导,学生们该是多么幸运。
从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到:宇明教授胸怀学术全局,心系国家民族,把学术研究和语言生活融为一体。他做语言研究,不是躲进象牙塔,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脚踏实地,基于朴素的平民情怀,面向真问题,去做真学问。宇明教授提倡:科研意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素质,把科研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结合,工作和生活就会充满新奇、创造、生气和活力。(《语言学习与教育》后记)
2003级博士生司红霞的文章写到,李老师有一句经典话语:人生有两条命,一条是生理上的生命,一条是学术上的生命,我们的生理生命是有限的,而学术的生命则是永远年轻。宇明教授把学术视同生命,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这就是他自己一直在践行的,并传授给学生们的“学术至上”的理念。
因材施教,点石成金
宇明教授学生众多,各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多样的学科背景,再加上性格不同,兴趣各异。怎样让他们尽快融入学术团队,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呢?宇明教授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各不相同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他从来不直接要求学生去做什么,总是耐心征求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自由选择。创新,只有在精神自由的氛围中才有可能。2013级博士生饶高琦回忆自己因为是理工科背景,曾担心入学考试通不过。等到打开考试题目:评述自己读过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介绍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和改进方向。这真是破除陈规,不用背书,不同学科都适用,同时又能考出真水平。所以高琦在跟朋友们讨论人生抉择和成败得失的时候,一直都说:“我这一生最成功的事,就是遇到了好导师。”
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是攻读成败的关键。宇明教授认为:博士论文选题应该是一个值得花毕生精力去研究的课题。在这个重要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他的思路开阔,眼界宽广,同时又对学生有着宽容开放的胸怀。他希望学生入学后尽快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以便及早进入研究状态。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术发展趋势,提出几个题目,请学生自己选择。同时也欢迎学生自己想出感兴趣的题目。当然更多的是选择在导师的专长领域和研究方向,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这样指导起来得心应手,便于深入拓展和理论提升。
如1992级硕士生陈前瑞入学时,正值导师做“儿童问句理解发展”的项目,他就根据李老师设计的问卷去幼儿园调查,完成了毕业论文。而当他读博士生的时候,李老师正在撰写《汉语量范畴研究》,希望他在本体研究方面多做努力。他就选择了《汉语体貌系统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后来以《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为题出版(商务印书馆,2008)。
宇明教授采用多种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论文选题,充分尊重学生的素养能力和研究兴趣,同时又考虑到学术的前沿和社会的需要。这样的选题具有可持续性。2002级博士生高晓芳来自外语专业,李老师针对她的外语背景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给出两个博士论文选题方向: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史和中国近代外语教育规划。她选择了相对比较熟悉的前者。2021级博士生吴艳则是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准备三个备选博士论文选题,并且围绕一个选题撰写一份详尽的研究计划。然后再跟老师一起讨论确定。
2003级博士生李宝贵的方向是语言规划,毕业后在学术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得到李老师的称赞:“宝贵这些年发展真是很好,因素有很多,关键在于选题:把国家事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钻到某个技术小胡同中。”“宝贵的研究不仅服务社会,而且把社会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是语言生活派的学术理念,也是一种学术范式。这种学术范式也易于进行原创性的知识生产。”李老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很多都已经成为学界之中的佼佼者,后起之秀,栋梁之材。
建根据地,设加油站
宇明教授的学生知识背景多样,选题方向不同,可无论工作多忙,只要学生有问题请教,他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跟学生讨论。宇明教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他的指导和关爱,使学生终身受益。他勉励学生:“博士就某种意义讲,不是一个学位,而是对自己后半生的道路设计,需要一个远大合适的目标,日日不停地进取和坚毅不疲的精神。”“博士的任务就是开垦一块学术园地。”他特别用心指导并帮助学生建立各自的学术根据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06级博士生王春辉在老师指引下,认识到语言生活和语言规划扎根中国国情,中国具有话语权,从而把研究重心由句法语义转向宏观社会语言学,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做出了丰硕成果。2012年博士后刘楚群在考虑出站报告选题时,李老师就建议:“你应该选一个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非常强的选题,作为你一辈子的学术根据地。”同时给他提了很多备选题目。刘楚群最后选中“老年语言问题”作为博士后研究方向。结果他不仅顺利出站,而且一直坚守十年,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今他带着自己的博士生们一起做老年语言研究:“老年人句法复杂性研究”“老年人说话离题冗长研究”“随迁老年人语言再社会化研究”“老年语言研究”。在李老师指明的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聚贤聊斋”本是李老师书斋“惧闲聊斋”的谐音,是在李老师建议下成立的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李老师和他的历届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经常在线上讨论交流。如今,“聚贤聊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聚贤之所。
学者关英明写道:李老师常把自己写的新文章,做学术报告的PPT,或者看到的好文章、好资料,发到“聚贤聊斋”群中,帮助大家得学术之先,把热点之脉。
每年在教师节前后还举行“聚贤聊斋”语学论坛。会上安排各位弟子介绍他们近期的学习感悟和学业情况,特别是报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之后一起讨论。论坛成了大家继续前进的加油站,保持学术研究动力的倍增器。
以学为师,以身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老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人的一生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爱真理,但我更爱我的老师邢福义先生。”宇明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自己的学生们做出了榜样,也是我们学界同仁的榜样。
有专家曾经这样概括宇明教授数十年学术生涯的成就:中国儿童语言学的首倡,中国语法学的主将,中国现代语言规划学的主要推动者和领跑者。我还要再加一句:语言生活派的创始人。他把语言研究跟日常生活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领域。在这本书的附录中,有宇明教授自己撰写的“学术之旅”和两篇学术访谈录,非常值得认真阅读,我从中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宇明教授把语言研究作为自己人生的学术追求,不论环境变换,职位升迁,学术研究矢志不渝。他读研究生时跟导师做语法研究;女儿出生后转向儿童语言研究;以后又重回语法研究;在担任教育部司长之后,重心在语言规划研究。几次大的转型都适应客观的条件,因势利导,引领潮流。宇明教授已出版3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这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
我和宇明教授结识已久。我们同是77级,同在20世纪80年代出道语言学。记得有一次他在会上报告儿童学习语言的顺序:先学会b、p、m,后学会zh、ch、sh。我提出一个反例,引起一番深入的讨论。他后来用脚注把这事记录在他的儿童语言研究专著中。当年得知他荣升副校长,我还曾写了一封信祝贺,并希望他不要放松学术研究。其实这纯属多余的担心。我读他的研究论著,听他的学术报告,格局宽广,视野开阔,妙语连珠,金句迭出,特别是那种平民精神、乡土气息,应该是他独有的可贵的语言风格。
我曾给我的学生们提出希望:走向社会,走向田野,走向实验室。宇明教授非常赞同,同时他又加上一句:走向互联网。我也非常赞同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作为结束语,把宇明教授和我的共同希望,写给今天从事语言研究的青年学子:走向社会,走向田野,走向实验室,走向互联网。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5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