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接过一个来访,一位青少年向我倾诉了他的烦恼:
“我真的很讨厌我妈,她总是唠唠叨叨,让我添衣服、别熬夜、多吃菜,我感觉自己都快被她逼疯了!”
我问他:“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唠叨背后,其实是妈妈对你的关心呢?”他一脸认真地看着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子关系里,我们常常因为认知角度的不同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进行认知重构,因为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
认知重构法的善用认知重构法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调节我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认知行为疗法致力于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认知重构法则专注于对认知进行调整。
我们的悲伤、痛苦与内耗,往往并非单纯源于外界发生的事件,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人不幸被狗咬后被送往医院。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绪方向。
其一,他聚焦于自己被狗咬这一遭遇,这可能使他陷入悲伤、委屈的情绪之中,每日都沉浸在不愉快的状态里;
其二,他关注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及时救助,从而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更为积极。
这充分表明,我们对过往经历的选择性记忆,会直接影响到当下的情绪和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法则,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其中,A代表激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C是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直觉地认为是A直接导致了C,然而实际上,B才是左右C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