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些能够悟人生之道的诗词,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反复品味。
感悟岁月流转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之又一次大汇集。彼时,西汉国力渐盛,政治清明,文化昌盛。汉武帝时,更是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扩建乐府机构,广搜民间诗歌。正是在此文化氛围之下,《长歌行》得以广泛流传并被采集整理。
此诗之创作,或源于作者对园中葵菜在阳光照耀下蓬勃生长之景的感慨。作者由春荣秋枯之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生之短暂与无常,从而领悟到应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
青春如同春日的繁花,绚烂而短暂,转瞬即逝。是一生中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光,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但青春的时光又是如此的宝贵,一旦错过,便难以重来。
应当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奋发有为,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经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庐山之景,瑰丽多姿,触发了苏轼逸兴壮思,遂写下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便是其中之总结。彼时,苏轼已历经宦海沉浮,心境豁达而深邃,面对庐山之变幻多姿,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人生与世事之深刻洞察。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就像站在山脚,你只能看到山的巍峨;而站在山顶,你才能领略到山的全貌。很多时候,我们被眼前的局部所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便匆忙下结论,却忽略了整体的全貌。只有当我们能够跳出局部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感悟坚韧不拔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幼聪颖好学,历经坎坷仕途,终因不阿谀权贵而罢官。罢官后,他隐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坚守艺术追求与人生操守。
此诗创作之时,正值郑燮人生之低谷。他因开仓赈济灾民而得罪权贵,被罢官归隐。然其心中之信念与气节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逆境中愈发坚定。他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子之坚韧不屈,抒发自己不向权贵低头、不随波逐流之高尚情操。
《竹石》一诗,便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描绘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定挺立之姿,暗喻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之精神。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进一步表达了无论遭受多少磨难与打击,都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之决心。
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少磨难与打击,都应该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毫不动摇地朝着目标前进。就像那坚韧不拔的竹子,即使经历千磨万击,依然坚韧挺拔,不为狂风暴雨所屈服。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彼时,他满怀壮志,欲在朝中一展宏图,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伟业。然而,由于他性情高傲,恃才傲物,与朝中权贵格格不入,加之被奸臣诋毁排挤,并未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白逐渐意识到,唐玄宗只是将他视作文辞弄臣,而非治国重臣。两年后,即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因一些无心之语被小人告发,唐玄宗听后不悦,遂将他变相逐出京城,赐金放还。
离京之际,朋友们为李白设宴饯行。面对仕途的挫折与人生的坎坷,李白心中感慨万千,满怀愤慨地写下了《行路难》这组诗,其中《其一》最为脍炙人口。此诗不仅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更表达了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句,便是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
只要心中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感悟离别与珍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公元721年左右,王维孤身漂泊于洛阳与长安之间,虽出身官宦世家,却正值为谋取功名而奔走的阶段。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登高祈福之日,然而诗人身处异乡,目睹他人阖家欢乐,自己却孤身一人,强烈的孤独感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遂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兄弟的深切思念。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想象故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将个人情感与传统民俗巧妙结合,传递出漂泊者对故乡的眷恋与遗憾。
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时光,来日并不方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青年时期,尚未经历仕途之重大挫折,仍对人生抱有热忱与理想。友人杜少府,因官职调动需远赴蜀州(今四川崇州一带)任职,王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外为其送行,触景生情,挥毫泼墨,写下此诗以赠别。
诗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长安与蜀州相隔千里之遥,路途艰险,这一地理距离强化了送别的怅惘。然诗人却以豁达之语化解离愁,“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点明两人同为仕途漂泊者之身份共性,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更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哲理劝慰友人,表达了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在人生的旅途中,与亲人和朋友的相聚时光是无比珍贵的。这些时刻充满了温暖与欢乐,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然而,时间总是匆匆流逝,那些美好的相聚时刻并不会永远持续。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他们相处的重要性,直到分别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这些时光的珍贵。
未来的日子并不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总是期待着还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错过的相聚。每一次的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次的拥抱都可能是最珍贵的回忆。
感悟淡泊名利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百姓生活困苦。彼时,陶渊明虽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却胸怀大志,曾短暂出仕,然官场之虚伪与黑暗,令其深感理想与现实之矛盾,遂生归隐之心。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彻底告别仕途,开启躬耕自足之隐居生活。
《饮酒·其五》大约创作于他归隐田园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多年的隐居生活,使陶渊明得以亲自劳作,亲近自然,从而找到了精神解脱之途径。此诗便是他在一次饮酒之后,即兴而作,通过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感悟。
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投身于自然的怀抱,享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是许多人心中的向往。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选择在喧嚣的人世间建造自己的小屋,却能远离尘世的喧闹,因为他的心灵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宁静。
在自然的宁静中,诗人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劳作之余,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生活的美好。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不仅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不要迷失在名利的追逐中,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无论是通过阅读、旅行,还是简单的散步,都可以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只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倾听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享受生活的美好。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一文,乃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彼时,蜀汉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北方曹魏势力强大,对蜀汉构成严重威胁,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时有叛乱,亦需平定以稳固后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支柱,不仅要在战场上运筹帷幄,还要在朝堂上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无暇亲自教育儿子,遂写下此篇书信以告诫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名利的诱惑无处不在,它们像迷雾一般,常常让人迷失方向。只有当我们学会淡泊名利,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找到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因为当我们不再被名利所束缚,我们的心灵才能变得更加清澈和透明,从而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目标。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能为我们提供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独特视角。
希望你在品味这些诗句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汲取智慧,丰富内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