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情叫“发小”
冉烨
年末将至。某天,穿开裆裤的发小突然在小范围微信圈里发出倡议“我们也吃顿团聚饭哟!”我起先以为只是调侃而已,便故作保持冷静。熟料,眨眼的功夫,已是应者如云。次日,便有“贤达”在圈里公布了响应团聚饭的发小名单和落实的地点及乘车线路云云。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不经意间,一种情愫便在身体里倒海翻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住平房,别说是同学朋友,就是发小家庭之间也来来往往,像一家人。感觉有时候比远方亲戚还亲近。到中午、晚上吃饭的时候,端上一碗白米饭,任何菜也不添加,就走张家串李家,聊聊单位的新动向,说说子女的状况,以及世面上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不一会儿,张家的菜李家的肉,都会装上你的碗,一顿饭在笑声中吃完。回到自己家,媳妇会玩笑式的骂上一声:“菜都没夹,又跑那里去了”。而你则放下碗抹抹油嘴憨憨回应一声,吃饱了,在老李家还吃到肉荤的。那时候,谁家娃娃放学早了,而他父母上班没回家的话,邻居都会把这娃娃叫上自己家,做作业,到晚饭时分,若娃娃父母依然未回,就会索性把娃娃留下吃饭。发小邻里之间内心有一种特别的信任和感情,彼此之间都会互相帮助和关心。
是啊!发小之间的情缘,其或可是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发小并非每人皆可遇到。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都会有这样一些“发小”,他们或者是你幼儿园、学生时代中一直同班级、同年级或同学校最贴心的同学或死党,或是和你同住一个家属大院,在一个墙角逮蛐蛐,一起打弹弓、抽陀螺、捉迷藏、转铁箍,看邻居家的电视,分享最好玩具的伙伴……成年后,这些“发小”可能成为了你无话不谈的知己,你们常来常往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同家人的往来,在你事业低谷、家境困难的时候,他们常常成为你最好的倾诉对象。
随着工作、生活的需要或变化,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朋友或同事,但由于长大了,见识了,社会化了,防御心理也强了。总会觉得伪装的人太多了,周围的世界太复杂等等。而童年结下的“发小”之谊,往往少些功利,多些关爱,这种纯真、可贵的情谊让人觉得踏实、安全感更强,在“发小”面前,人们更容易做真实的自己。凯凯是我正宗的发小,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相伴相随从未分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会物质还匮乏,各家各户都不宽裕,10多岁的我们时常都喊肚子饿!凯凯经常把我叫到他家里,各种好吃的,香蕉、苹果、饭菜尽管吃,边吃边在他家阳台上畅谈人生、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爸爸是生产处干部,凯凯又是独子,所以家庭条件相对好一点。最让人难忘的是,彼此成家立业后,我家人重病,凯凯得知后二次登门解困援手,事后从不主动提及只是淡淡一笑:“谁家没个难处啊,过去就好了”。2015年,我携带一家人和亲戚,在外地旅游不慎把全家人的银行卡、现金、火车票等遗失了,当时处境尴尬寸步难行!给凯凯打了电话,因为那个旅游地正好是他管辖的公司驻地,他二话不说直接安排人给我们送来了现金,解了我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天明不仅是我从小到大的发小,而且家庭是世交,他父亲和我母亲是同班同学,父母亲和我父母亲都是一个国企的干部职工,两家常来常往。记得我参加驾考科目三路考的时候,屡考屡败,天明每次都开车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异地考场考试。怕我背负压力,他一句话轻轻松松地化解掉了我心中的烦恼和焦虑:“放松去考,你放心,你去考给我说就行,我送你。”疫情特殊时期,我和家人被封控在家,出不到门下不了楼,天明开车买了菜和物品送到封控口家门楼下,妻子慨叹说:“还是从小到大的伙伴好,是真感情!”前几天天明又在说,叫我和家人还有女儿经常去玩,喝茶聊天,吃点家常菜。这份感情朴实而温暖。
时下,各种名目的亲友聚会可谓司空见惯,鄙人也曾参加过好多次,如什么老乡聚会、亲戚走动,中学同学会、大学同学会等。但是,用“团聚”作大旗的相互走动,对于中年的我来说,还是少见。“相聚”这两个字眼,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温情亲情的感觉!就冲着这股热乎劲,人还未赴宴,青春似乎已经卷土重来。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尽管物质相对贫乏,但人人神清气爽。“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是当年我们最熟悉的旋律。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俊男靓女已经年近半百或年过半百,但“发小”这根纽带,让大家依然彼此牵挂。升官的也好,发财的也罢,在彼此面前,都只有一个身份——发小!
对照而言,我堂哥和表姐家很少主动联系我们,堂哥是一个地区的领导,表姐家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他(她)们到我们家时,我们一家人热情以待,平常舍不得吃的都端上桌,宁愿自己家人睡沙发也要把床铺留给他(她)们。但堂哥和表姐几乎从不主动邀请我们去玩,特别是大伯去世和四姨妈改嫁后,我们往来很少,几乎不走动。在自己家最困境时,也没告之不去相扰添麻烦。
2022年深冬很冷的日子,我收下了发小凯凯、天明最暖心热身的酒和花生,余生不多的岁月,金子般珍贵的“发小”情缘,还将伴随一路同行、浓烈深沉!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