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知乎上读到一个帖子:“你最讨厌微信朋友圈的什么行为?”
下面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人说,最讨厌那种指桑骂槐、日常输送负能量的。
还有人说,自己最受不了假装文艺、每天发送矫情文案的……
诚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早已不仅仅是记录生活点滴的私人领地,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舞台。
每个人都在这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示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情商高的人,很少在朋友圈发以下三种动态,一起看看吧。
不天天刷屏,给生活留白
从DT财经调研的结果来看,很多人在社会化和成熟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沉默。
发朋友圈的频次,也相应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每天发圈的人,会被视作“互联网E人”。
他们往往充满活力和热情,生活中也是活跃气氛的人,是大家的开心果。
然而,有一类人,喜欢在朋友圈频繁刷屏,每天动辄二三十条地发。
内容大多数都比较无营养,比如连篇累牍的抱怨、矫情的碎碎念、故作高深的评论……
虽然有科学数据表明,废话更多的人往往寿命更长,幸福感也更高,可是,频繁地在朋友圈这种“公共场合”大惊小怪,也让人感觉不那么美好。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种情况,更令人不快的是在朋友圈大规模打广告。
大多数人打开朋友圈是出于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不是想看到太商业化的内容。
一旦朋友圈充斥着工作推送、微商广告、求赞链接,那感觉真是味同嚼蜡,不如不看。
情商高的人,往往懂得克制。
他们明白“少即是多”的哲学,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为自己留白。
不完美、不刻意、不张扬,才是最高级的美。
《礼记》有言:“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繁华中保持淡泊。
在朋友圈中,适当的沉默与留白,绝非坏事。
来源:视觉中国
不盲目攀比,克制炫耀欲
前段时间,“精装朋友圈VS毛坯人生”的话题,引发很多人关注。
有些人旅游时朋友圈文案是“真爱与自由”,配图也是岁月静好,实际上是各种被坑、疲累、没苦硬吃。
朋友圈晒网红餐厅的精致摆盘、某款流行包包、小众乐队的演出,实际上是为了一次“strong”(网络流行语,谐音“死装”),几个月“吃土”。
从朋友圈的公共属性来看,立人设、表现自己正向积极的一面无可厚非。
可是,一旦“发圈自由”变成束缚,甚至对人产生异化——发朋友圈是为了攀比和炫耀,那就背离本心了。
曾经看到博主@李蠕蠕 发视频感叹,翻了以前的朋友圈,感觉自己活得好纯粹啊。
可能图片没有那么精致,文案也没有那么严谨,只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就是很生动很美好。
发朋友圈本来就是记录生活,太“内卷”或被精致绑架,都是一种内耗。
有些人,从精致的下午茶到昂贵的穿搭,从海外的旅行照到高级餐厅的美食,他们似乎总能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包装得光鲜亮丽。
可是,这些看似完美的展示并没有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让他们陷入无尽的攀比之中。
更有甚者,大肆宣扬自己财力上的优越,对别人不屑一顾,即使这种优越并不是自己奋斗的成果。
一个人炫耀什么,往往就是缺什么。
那些被你精致外在吸引的人,一旦你松懈下来,他们也会不打招呼就离去。
况且,再高级和精致的内容,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真实的生活,不就是粗粝且伴随着小小风险的吗?
在朋友圈里记录你的喜怒哀乐,记录你的小小成就,分享你吃到的美食、看到的花、见过的落日,已经足够美好了。
正如一位博主所说:“你记录下的现在,是未来待拆的礼物。”
那些真实鲜活的记录,正是现在的你留给许多年后追忆时的彩蛋——原来我们曾经那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