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欣赏的说说,尊重是相互的简短说说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5-04-20 22:42:15

相互欣赏的说说,尊重是相互的简短说说(1)

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当中。能建立深度、默契的关系,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1

关系与控制

《吕氏春秋》里有一个“海上之人好蜻”的故事:

过去有个住在海边的人,特别喜欢蜻蜓,天天泡在海边跟蜻蜓玩。他只要往那儿一坐,蜻蜓很快就会成群结队地围着他飞,他的周围到处都是蜻蜓。

后来这个人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对他说:“听说蜻蜓喜欢到处跟着你?你抓几只回来,我也想玩。”结果,当第二天这个人再去海边时,别说抓蜻蜓了,连只蜻蜓影子都没见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系中放松点、真诚点,自然就能吸引美好的人和事。一旦动了控制的念头,非要把对方攥在手心里,就会把关系搞砸。

就像年轻人谈恋爱,刚开始因为有界限感,彼此轻松自然,感情也很好。等熟了之后,一方往往会越界,会提出各种要求来试图控制对方,最后另一方只好退出,这跟吓跑蜻蜓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好的关系必须回到心,不好的关系是双方都活在了头脑里。头脑喜欢讲道理,喜欢控制,心只是去爱。头脑不喜欢承担未知的风险,而心喜欢温柔地安住在当下。

好的关系,双方能共同走向未知。不如此,一方便会因为恐惧而以爱之名去控制另一方。要么爱,要么控制,否则就是一拍两散。

深度关系的一个起点是:双方都明白,自己的幸福并不依赖于对方、也不取决于对另一方的控制。成熟的关系是和而不同,不成熟的关系是同而不和。没有爱,就没有差异化的包容,只会一味的要求对方与自己的想法一样。

在爱中,关系会细节化,越细节、具体,越真实,好的关系就是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不知不觉间成长起来的。

相互欣赏的说说,尊重是相互的简短说说(2)

2

能以不言说,能以不言听

《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关于“无言”的讨论,很有意思:

胜书说周公旦曰:“延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

胜书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

白话如下:

胜书向周公问:“地方小、但人很多的时候,如果低声细语,就听不清。如果高声直言,又会被其他人知道。该选择哪种方式?”


周公回答说:“低声细语。”


胜书追问:“若有一事,隐微的说说不明白,不说又办不成。此时该隐微的说,还是保持沉默?”


周公答:“保持沉默。”

所以胜书能以“不言”传递意图,而周公旦也能从“不言”中领会其深意。双方心有灵犀,这便是“不言之听”。

《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文字虽然说的是政治权谋中的事,但却很生动的描述了关系中的一种极舒服的状态:无言的默契

这种关系,通常出现在深度关系中。双方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姿态、眼神、动作等非语言因素理解对方的意图,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人们习惯了各种现代的交流方式,却逐渐丧失了直接感知的能力。我们陷入了一种悖论:沟通工具越发达,真实的理解越稀缺。而深度关系,能超越表象的“言”,直达内心的真实。

相互欣赏的说说,尊重是相互的简短说说(3)

3

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回避型人格,遇事第一反应是“闪躲”,无法直面冲突,也无法在关系破裂后尝试去重新建立连接。

他们用精致的敷衍代替真诚碰撞,把“不需要”当成逃避的借口,用无意识的沉默代替深层对话。真正的勇气,是学会主动去与人交流,而不是在冷漠中等待对方的主动。

深度关系怕的不是冲突,怕的是表面的和谐。假和谐,看似大家相安无事,其实正在酝酿深度的裂痕。

那种刻意包装的完美人设,有可能正在*死本该不错的关系。所以想走向深度关系就要真实,真实是勇敢者的游戏,真实意味着打开,打开才有连接的可能性。

当双方停止表现完美、表现尚未达到的成熟,适时的展现自己的脆弱,双方才能真正相遇。

相互欣赏的说说,尊重是相互的简短说说(4)

4

看到对方的好

要明对方的“道”,看对方的好。所谓明对方的道,就是看见对方行为之后的深层原因。

关系中,如果一方一直揪着对方的不好,这样的关系一定是无法深入的。好的关系,双方都要学会看见对方的好,双方在互相的欣赏中慢慢成长。

这种关系模式下,双方会建立深度连接,彼此之间的信任也会逐渐加深。当对方在某些情境下情绪失控时,另一方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压力或困扰,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否定,这样的关系会稳固而富有韧性。

看到对方“道”的人,不会被表面的情绪风暴遮蔽双眼,他们会透过表面的问题看到对方的难处。在“你为何会如此”的探寻中,看见对方内心深处的旧伤、积压许久的疲惫,原生家庭的影子等等。

在不断的互见其善 、互明其道中,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善意与合作。最终,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表面的和谐,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契合。

结语

当然,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可以走向深度关系,有些关系,往往在不声不响中就断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没有缘分,有时强求不来。

那种天然就同频共振的人,并不多见,更多的需要双方真诚地互动。好的关系需要用心去经营,一辈子的各种关系里,哪怕只有一个是深度关系,那也是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