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始讲一家新的公司,京东。
相信和之前的阿里、美团一样,京东也是你非常熟悉的一家公司了。现在刘强东和他的京东,在中国已经是可以和阿里巴巴分庭抗礼的一家非常大的电商公司了。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以零售为核心业务的平台型公司。相信未来阿里和京东的竞合关系也是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看点。
之前我们梳理过整个零售行业,也讲解过阿里巴巴,我觉得这些背景知识对于了解京东的业务范畴和未来走向已经比较充足了。想要复习的同学可以重点看看我们之前“美国零售简史”的专题,还有一期周末互动《 刘强东的“终极零售”观》。
当然,这些你还没看过也没有关系,这周我们来讲京东,主要会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个角度是:京东从哪里来?因为我们反复说过,了解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它的历史;第二个角度是:京东在历史上最关键的几个瞬间。了解了这些瞬间之后,你应该对商业这件事会有不同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讲:京东从哪里来?
丨京东多媒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在1998年就开始创业了。那个时候,中国最火的互联网公司叫搜狐,张朝阳刚刚成为了《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数字精英50人”;大洋彼岸的谷歌才刚刚诞生,连马云还在折腾他的中国黄页,阿里巴巴还没个影子呢。
准确的时间是1998年6月18日,当时24岁的刘强东带着工作两年攒下来的12000块钱,在北京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方米的摊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当时的京东还叫京东多媒体,主要的业务是给婚纱影楼的视频编辑提供硬件和系统,后来公司业务扩大,刘强东开始卖光磁产品、刻录机和录像机这种东西。
熟悉京东历史的同学们可能知道,京东很长一段时间主打的产品品类都是3C数码产品,这和刘强东早期的创业经历很有关。
另外,刘强东还把早年创业经历里的一些习惯带到了后来的京东。
1. 坚持正品。
从中关村市场开柜台的时候,刘强东就坚持做正品。他每一笔销售都会开正式的发票,曾经工商局还来京东查过三条,发现他们没有逃税,没有水货,没有假盘。
其实,当时光盘仿制非常简单,用空白光盘和丝网印刷做上logo,再做个和正品一模一样的包装就行了,利润是正品的几十倍。但是刘强东觉得自己做的是个长线的生意,所以拒绝这么做。
2. 坚持低价。
刘强东一直很相信价格的力量,所以哪怕是在草创初期,他就很爱打“价格战”。
在线下做刻录机代理的时候,京东经常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把其他代理商都打残了,最后做成了独家代理。别人都想的是一笔怎么赚多一点儿,刘强东想的是怎么赚少一点儿,这样别人才抢不走他的客户。
当然,为了维持低价,刘强东和自己的团队也非常节俭。
你可能还记得我们讲过一个亚马逊CEO贝佐斯在咖啡店喝咖啡打卡的小故事,《创京东》这本书里李志刚老师也记录了刘强东的一个类似的小故事:当时京东主要的业务之一是卖光盘,为了节省成本,刘强东要求每个员工都带一些废弃的纸箱到公司,下班之后大家就把这些纸箱拆拆改改,做成适合包装光盘的小纸盒。
有一次,刘强东开着自己的红旗轿车,看到有一对小两口把一堆家电包装纸箱丢在路旁。他就停下车,然后把纸箱捡起来全塞到了后备箱里。结果那个妻子对丈夫说:你看看,你混的还不如一个捡破烂的,人家捡破烂的都开红旗了。
3. 好的服务。
当时刘强东还不懂什么叫“用户体验”,但是他和团队服务客户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
有一次一个同事,曾经花了15天的时间,从零基础培训了一名客户怎么样刻录光盘。那个客户一开始连鼠标都不会用,但最后愣是会自己把光盘刻录好,自然最终也成了京东的客户。
可以说,正品、低价、好的服务,这些后来让京东在中国的电商大潮下存活下来的好品质,从刘强东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萌芽。
丨从线下到线上当然,在京东创业的早期阶段。 刘强东做得最正确的决策还是,从线下转到线上,成为一家电商公司。
其实这个转变说偶然也有点偶然。在2003年的时候,北京暴发了非典疫情,结果全城的零售业全部遭受重创。中关村卖家所有产品都大量积压,京东不到一个月就亏了800万,当时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再过两三个月就要死掉了。
结果没办法的办法就是,京东多媒体的员工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子,推销光盘。后来有一个数码版的版主说,京东是他这么多年来知道的唯一一家不卖假光盘的企业。
结果几年累积的口碑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多用户开始找京东订购光盘。最开始京东的员工就用纸和笔把订单记录下来,让客户汇款,然后走邮政系统把光盘寄出去。而刘强东对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热情,本来他连个QQ号都没有,结果遇到互联网之后就没日没夜地泡在网上,凌晨四五点还在回帖。
到了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站(www.jdlaser.com)正式上线,有100多个单品,页面可想而知非常简陋。然而现在这些看起来已经非常落后的体系,当时就是消费者电商网站的雏形了。
如果你跟随我们的专栏学习到现在,可能会发现一个规律—— 每个伟大的企业都会有一次甚至几次“壮士断腕”的转折, 因为商业环境复杂、变化也很快速,如果不能迅速地抛弃存量,敢于“归零”的话,企业很容易就被淘汰。而对于京东,这当然就是他们从线下彻底转型电商的时刻。
丨彻底转型电商在2004年,尝到了互联网甜头的刘强东想要把公司线下柜台全部关掉,彻底转型电商。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线下的用户体验不好,而电商的体验远远超过线下,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品,还有发票。
而且还有一点,当时经过了2000-2002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的中国,开始迎来了一波黄金发展期,京东线上业务的增速远远高于线下,刘强东知道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专注,所以他想全力发展线上业务。
结果这个想法一说,支持的人没几个。
因为实际上,我们现在看这个决定当然正确,但对于当时的京东来说,2003年他们已经有八九千万的销售额了,绝对不是一家小企业,按照规划未来可以开到500个门店,业绩再翻个几倍。放着眼前的钱不挣,去搞一个未必有前途的电商?风险其实挺大的。而且那个时候线下零售发展也很快速,全国最火的企业其实是苏宁、国美这样的电器巨头,而他们在忙着干什么呢?全国跑马圈地,快速开店。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早期创业公司创始人“一言堂”的好处了。即使受到很多员工的怀疑和反对,刘强东还是“独断专行”,决定把线下业务撤掉,全力发展线上电商。
实际上在之后的专栏你也会看到,刘强东在京东的历史上有过几次这样“独断专行”的决策,但最终都证明了他是对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京东的高层内部会议事实上就是刘强东的一言堂。大家会发表意见,但是他会从里面挑选出符合他想法的,引导大家往那个方向讨论,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他在会前已经想得差不多的想法。
当然,在更多的案例里,这种“独断专行”带来的却是灾难。可能这就是伟大的企业家和平庸的企业家的区别吧。
就这样,京东度过了它早期最关键的创业期。不过它真正的大发展,还要等到2007年,京东获得第一笔融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