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发次货的受害者也多是消费者。以上图为例,被告假冒微商,在闲鱼上挂了台小米6手机和索尼PREMIUM手机,分别有7个受害者下单,但被告发的货要么是二手惠普CQ41电脑,要么是中兴V880手机,要么就干脆不发货。总之,被告发送的货物,和售卖的价格严重不等。
无法解约也是一种常见的骗局。有些微商公司发展下线,不仅要求代理费,还可能要收保证金。在下线发现货物滞销后,公司可能会以各种借口推脱,拒绝解约、退货、还钱。更重要的是,这类案件涉及的金额可能比一般的高。
在中国,平均每69人中就有一人是微商
截至2017年,中国的微商从业人数已达到近2019万人。这个数字看着还好,但和当年的中国总人口数一比较,即可发现:每69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人从事微商。也就是说,只要是不关掉朋友圈的微信用户,或多或少地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好友发的微商广告。
虽然微商的行业数据一年比一年好,但行业的缺点是不会被忽视的。去年由北京市消协发布的《2017年微商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就提到,品质无保障、消费者维权缺失和监管困难,是目前微商行业发展的痛点。
这些痛点扎根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律监管的缺失。
从今年起,终于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电子商务行为,也就是去年8月底通过的《电子商务法》。经济参考报写道,由于个人卖家无须登记,一直处于监管外围,所以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乱象。维权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很多微商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无第三方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将有望结束微商的野蛮生长状态。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商法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奏效。如下图所示,在电商法通过后,一些微商为了躲避监管,也相应地转换了宣传方式。有些人特意避开了产品类买卖信息,有些人干脆连提都不提。
图片来源: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