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70,何海美仍旧每日扎根在市场。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沈立 摄
前一晚,何海美当兵的哥哥回家探亲,带回了这些稀罕宝贝。“谁想去卖卖试试?”无人应答。唯独何海美胆子大,说:“我去!”忆起当年,正是性子里的那份孤勇,为她日后的商海浮沉埋下了伏笔。
电影《红楼梦》在义乌放了三天,刨去分成,何海美净赚三十几元,抵丈夫一个月的工资,她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通过卖照片、挂历等小商品,到1980年,何海美已赚了5万元。但即使腰包鼓了,她的腰杆却硬不起来。因她做的是“地下生意”,属于标准的“投机倒把”。很多新闻报道过冯爱倩拦住谢高华的故事,为了改变东躲西藏的日子,其实何海美也留下了 “农妇拦县委*”的佳话。
1982年中,何海美售卖的尼龙袜再次被没收,正与同伴商量对策时,她忽见县机关大院附近走来了一位“眼熟”的领导,他正是后来推动义乌市场开放的义乌县委*谢高华。“我们的货是从上海拿来的,为什么上海城隍庙可以卖,义乌就不能卖?”被拦住的谢高华抬头看向眼前的陌生女子,说道:“我回去过问一下。”他便走进县机关大院。
1986年,何海美(左3)在跟客户洽谈生意。受访者供图
20多天后,何海美突然收到消息,县政府要在当时南门街的工人影剧院开会。会场人山人海,她只能站在过道听。就在这次会上,谢高华宣布,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当年,何海美就成了第一批拿到营业执照的经营户。比她小几岁的楼香云专卖头花、头纱,年长一些的冯爱倩,经营针线百货。这些与她同时代的“娘子军”们,撑起了日后小商品市场的“半边天”。
凭借灵活的头脑、敏感的商业嗅觉,在市场迭代的潮涌中,何海美不断确立新方向。
上世纪80年代末,她做出一种“爆款”打褶围巾,在市场中掀起过潮流。何海美仍像当初走街串巷时一样,愿意向大家分享技术,甚至鼓励店内员工自立门户。彼时,整个商城只有七八家围巾经营户,如今这一数字已扩展至3000余家,其中不少都曾师从何海美,义乌围巾的业务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的70%。
1992年,何海美办起义乌罕美服饰有限公司,至2000年,罕美的商品已大量销往韩国、意大利等地。从内贸到外贸,开拓新市场时,她始终抱着初入行的真诚和闯劲儿。外国客商来看货,通常带着翻译,但到何海美店里,员工都能用外语沟通,这是她要求的。“沟通谈判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顺应时代大潮,近年来,罕美相继登陆各大电商。今年71岁的何海美也从没想过从市场“退休”,她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店里转转,还要见缝插针刷上2小时抖音直播。“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一天不关注,就被落下了。”眼前的老人穿着色彩明丽的职业套装,头发一丝不苟盘在脑后,面庞上岁月的痕迹被精致妆容掩盖,谈起市场语气铿锵有力。
“我把市场当作我自己的眼睛一样。”40年,市场精神融入骨血,做生意已成为何海美看世界的方式。有人问她,义乌市场能繁荣到什么时候?“我说100年里,义乌肯定是第一。”曾经弯着的腰杆早已挺直,充满了自信和底气。
这里充满归属感
傍晚5时,义乌市区稠州北路的贝迪餐厅门庭若市,熙攘的人群中,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此起彼伏,混合着诱人的异域美食香气,让人恍惚不知身处何地。
穆罕奈德(右一)在餐厅忙碌。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沈立 摄
有人将义乌形容为美食的联合国,这与市场的繁荣密不可分。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吸引着一批批外商前来,他们在义乌经商、创业、生活,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缤纷的美食文化也随之而来。贝迪餐厅创始人,约旦人穆罕奈德·沙拉比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当初选择义乌,是明智的。”飘香的故事,要从20年前的那个深秋讲起。
2002年,24岁的穆罕奈德来到广州,在叔叔的餐厅里做帮工。当年10月,穆罕奈德第一次踏上义乌的土地。“房子不高,道路不宽,汽车也不多,一眼望去全是黄包车。”此时,正好是义乌第四代、第五代市场更迭之时,穆罕奈德调研了篁园、宾王市场和新建成的国际商贸城,当即决定与叔叔合伙,开起了义乌首家外国餐厅——“MAEEDA”,选址就在稠州北路235号。这里与义乌市场仅一街之隔。开业当天,当地外商纷至沓来:“终于能在义乌吃上家乡菜了。”
刚到义乌一年的穆哈奈德。受访者供图
彼时中国初入WTO,外商纷纷涌入义乌。作为广州店的分店,“MAEEDA”不仅慰藉了乡愁,还成了贸易的纽带。“很多要来义乌做生意的广州外商,找的第一个人就是我,接送、吃住、市场调研,一条龙服务。”
挣得第一桶金后,2004年穆罕奈德在义乌开起了自己的餐厅——“AQSA”。餐厅的经营状况,如同一张贸易晴雨表:尽管陆续冒出了多家外国餐厅,“AQSA”的日均客流仍不降反增,达到了“MAEEDA”时期的3倍。穆罕奈德将餐馆改名为“花”,并自己设计白色花朵的标志,寓意包容万象的幸福之花、和平之花。
这个时候,穆罕奈德也开始尝试做起外贸生意。第一笔买卖,是为沙特阿拉伯一座城市购置门牌号。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他找到武义一家工厂,从打样品到生产、运输一手操办,顺利拿下了这笔60多万美元的大单子。“产品不好可以换,平台不行可以换,物流不顺也可以换,选择永远比困难多,义乌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摸爬滚打多年,义乌给了他一种底气,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朵“花”甚至开到了世界论坛上。2014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主席讲述了穆罕奈德在义乌开餐馆的故事,生动阐述了中阿友好关系。
到2018年,“花”餐厅再次升级,面积扩大3倍,达1500平方米,并正式更名为“贝迪”餐厅,日均客流量高达2000人次。而此时的义乌,每年来采购的外商已超过56万人次,穆罕奈德这样常住义乌的外籍人士,也有1.5万人。
包容的环境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他对义乌充满了归属感。“除了做买卖,我们还可以像义乌人一样,在这里买车买房、看病、上学。”穆罕奈德说,这么多年他几乎没遇见过烦心事。无论是涉及个人的签证、就业,还是涉及经营的公安、消防,政府都把服务做到了前面。“义乌是我家,我要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
“义新欧”通达世界
“铛铛铛……”见到黄伟时,他正弯着手臂弓着腰,拿榔头轻敲车轮。“这是我的‘老伙计’东风7C-5001号型内燃机车。我每月为它清洁保养6次以上,保证它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