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书店亲身经历,开书店怎么找图书货源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5-06 23:15:02

开书店亲身经历,开书店怎么找图书货源(1)

“要吃饭,也要阅读”作为书店的标语,被贴在墙上的显眼处。 (受访者供图/图)

2023年春节期间,“人间食粮”书店里的客人多了起来,平均每天能有十几个人。这是难得的景象,更多时候,店主高贵兵只能在忙碌中等待。很多人在电话、微信里语气激动,仿佛不来书店是一种遗憾,但很久过去,人还是没出现,顶多也只是来逛一圈就走了。

不久前,还有人询问他在书店的时间,约好下午带朋友去看看,最后也没有来。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刚开始失落感会很强烈,后来习惯了,也不期待了”。

2020年4月前后,高贵兵结束北漂,回到老家河北邯郸开设了一家独立书店。店名“人间食粮”取自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同名散文集,他在《人间食粮》里写道:“但愿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高贵兵深以为然。

书店正式开业是在2020年9月22日,秋分。开业当天,高贵兵在书店玻璃门前放了一张圆桌,桌上摆放着一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一碗大米——提示着这家书店可能要长期面临的两大困境:存在与虚无,吃饭与阅读。

“要吃饭,也要阅读”作为书店的标语,被贴在墙上的显眼处。在高贵兵心里,阅读和生活不应该相距甚远,“阅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是抽离生活的,它们至少要保持某种同频”,而他开书店,至少要解决温饱问题,“不会想得太漂浮,想要把它尽量地拉回到人间吧”。

解决温饱并非易事。就在他开业的当年,根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2020年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关闭。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调研报告》(2022)显示,在参与调查的994家实体书店中,34.71%的书店现金流已受影响,难以为继;2021年全年营收10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一半,2022年上半年营收5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56%,近一成书店无收入。

在近三年的开书店经历中,高贵兵不时要面对“吃饭与阅读”的困境。为了活下去,这家独立书店不断转型,试过主卖新书、主卖二手书,甚至主卖库存特价书。在他看来,这些盲人摸象的“弯路”并非白走,即使书店关门,他也度过了人生中最舒服的三年。

开书店亲身经历,开书店怎么找图书货源(2)

高贵兵从小在邯郸的乡村长大,高中时读到海子的诗,开始从阅读中寻找精神归宿。 (受访者供图/图)

两只猫,二十箱书,辞职回家

2020年辞职开书店时,高贵兵周围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父母觉得太过折腾,在北京上班拿个稳定的工资很好,为什么要改变呢?他们印象中没有多少人爱读书,更别说买书。熟悉书店行业的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也说开书店很难挣钱,是个赔本的买卖。

当时高贵兵在一家书评媒体工作,他提出辞职,主编劝阻,那时还在疫情期间,不确定性太多,不是开书店的好时机,至少不是最优选择。高贵兵动摇过,但转念一想,疫情影响大,留在北京和回去都一样。他还是选择了辞职,和爱人,两只猫,二十箱书,以及一些生活所需,一起回到了邯郸。

邯郸本地的书店多数开在商场里。除去新华书店这类,规模较大的书店有两家:一家是当当网的直营书店,主要卖文具,书的比例小,童书和畅销书居多;还有一家是本地的书店,现在同样不以卖书为主,更多是举办活动。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独立书店,在这座城市尚未出现。

2020年6月,高贵兵挑了一些从北京带回的藏书,在邯郸的市立图书馆、高房价小区、青少年文化宫附近摆摊试验。他原以为一些爱情主题的书能契合所有人的口味,结果,年轻人不屑、中年人一瞥、老年人摇头。一位中年男子指着福柯出版于1980年代的《性史》,劝他收起来不要卖,又说,书摊上的书都没什么意思。

摆摊第三晚,高贵兵迎来了出摊以来的最好业绩,卖出11本书。一位学习哲学的先生,买走了杨奎松和沈志华的书各一本。他手头有电子版,仍想拥有纸质版,付款离开后又折回来,叮嘱高贵兵以后有这两人的书,可以再推荐给他。

通过摆摊,高贵兵对回家开独立书店的前景有了更多认识。书摊毕竟是卖二手书,价格便宜,换成新书,情况就不一定了。不过书店选址有了头绪,几晚过后,高房价小区的摆摊成交率远高于其他两处的总和,高贵兵开始在附近物色店面。

临街的店铺租金高,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一间商铺空位,位于高价小区里面的街道,位置较偏,还是毛坯房,月租三千多,不到临街店铺的一半。高贵兵租了下来。店面大约八十平米,左邻右舍是便利店、美容店、服装店和菜鸟驿站,都和生活息息相关。

开业那天,店里只来了两位顾客,没有买书,自然也没有营业额。斜对面的花店送来了一束庆贺的鲜花,服装店老板来逛了一圈,发现没有他喜欢看的经济学、成功学和鸡汤类书籍,什么也没有买。

当天晚上,书店召开了一场交流会,主题是“阅读有什么用”。参加者依然只有那两位。

书店行业流传着的一句话,“书店最热闹的两天,第一天是开业的那一天,第二天是关门的那一天。”对高贵兵来说,现实似乎更残酷,“我们刚开业的那一天也不热闹,不知道关门的那一天会不会热闹。”

乡村,北漂,寻找归宿

高贵兵36岁,看起来斯斯文文,说话温声细语。他在邯郸农村长大,家人都没有阅读的习惯。高中,他在教科书上读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情绪和海子的人生经历与他的青春期感伤心态契合,自然地,他被击中了。

他开始买海子的诗集。县城的新华书店小,卖的大多是教辅书,高贵兵从市里才买到。后来上了大学,当当网兴起,高贵兵从网上买了海子的传记,当时还没有移动支付,他需要去邮局把钱打到网站的账户上,才可以发货。

“我后来能体验到他(海子)对于生活虚无感的恐惧,”高贵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青春期的虚无感是强说愁,后来才真正体验到“深入社会之后无所凭依的虚无,加上生活困厄的虚无”。

毕业后,高贵兵跟周围大部分人的选择一样,前往北京。他想找文字相关的工作,当时很多人已经通过网络应聘,他还不知道,仍然拿着简历到人才市场求职。一两个月持续碰壁后,高贵兵去了一家量贩式KTV当服务生,基本能解决吃住问题。

他明显感知到自己的乡土经验在城市语境下失效了。除了信息的不对等,还有交流的区隔。有段时间,高贵兵报了个日语班,边工作边学,同学很多是北京本地人,和他们聊天就像身处两个世界。别人说“缺钱”,意思是买不起Gucci,而他的缺钱是吃不饱饭。聊起童年,他们看的是日本动漫,高贵兵都没有看过。

他试图融入城市生活,阅读成为一种方式。“阅读能快速地让你跟他们有一个对话。”高贵兵说,阅读也是一种慰藉。“算是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精神上最大的抚慰和归宿就是阅读。”

闲暇时,高贵兵就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下班后写一些诗歌或短篇小说。他受卡夫卡的感召,感动于卡夫卡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写作,他自觉无法做到那种程度,但也沉浸在写作带来的纯粹快乐中。

在换了几份工作后,2016年前后,高贵兵终于如愿进入了文化行业,先后在单向街书店和书评媒体工作,阅读的眼界开阔了许多,但精神上的漂泊感愈加强烈。他逛书店、参加沙龙、看展、看话剧、喝咖啡,习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扪心自问,这更多是一种模仿,只有阅读是内心深处需要的。

“向现代城市生活走得太远之后,你跟他们(城里人)其实还是有区别、有距离的。你是在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骨子里面你又不完全是这样。”高贵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你没有重新发现你自己,这时候特别容易回到过去,回到乡土的地方。”

他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安身之处,他不认为农村的那个老家是,原本他对故乡有强烈的归属感,但自从奶奶去世后,内心深处的认同已经崩塌;北京租来的房子更不是,对于城市生活他从未真正融入。

“融入的过程中,自我在消失,过去的生活经验在消失,但是从心底里面觉得不可能完全融入进去,更别提精神上的认同。”对高贵兵来说,乡土与城市,归属感一处已消逝,一处还未建立,他在两者的夹缝中,活在一种漂浮的状态里。离开北京前的两三年,高贵兵一直处在这种没有精神支点的状态中,他觉得生活机械、乏味,周末基本不出门参加活动,连阅读也少了。

精神漂泊已久了,他宁愿把归属感寄托在书店上,而不再是某座城市。他想到回邯郸开书店。至少他比较擅长和书打交道,回邯郸,是因为熟悉。“人在做一件不确定是否能成的事情时,保守的想法是回到他最初的地方。”高贵兵曾在公众号里写下初衷。

“开书店的是不是都这么清高?”

一开始,高贵兵对书店的经营有很多设想。新书不按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而是主题化,比如分为“孤独”“婚姻”“原生家庭”等。每一个主题下的书单,对应着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读者不一定能在书中找到解决方法,但能知道这些境况普遍存在。

在这些主题书架上,高贵兵写下自己的思考,比如“常识”书架上写着,“多一份常识,就多一重自由的保障。”

他还做每日荐书。每天大约推荐三本,形成系列,比如近代史、汉学家。荐书前,他会翻看这些书,写上几百字的阅读感受。他说,实体书店的价格折扣上比不上电商平台,推荐语写得好,也许能够打动一些顾客。

高贵兵听说日本有家书店,店主会根据问卷调查替人选书。他受到启发,设计了“不盲书盒”,按照读者的问卷结果,根据他们的困惑替他们选书,还会手写一封回信。

高贵兵预想到实体书店的种种困境,担心盈利风险,除了卖书,也推出了其他业态。为了呼应“人间食粮”的店名,他卖大米、小米之类的粮食,还推出了“旧书换粮”的活动,用粮食换取读者手中的二手书。

但是,许多设想最终却落空了。高贵兵按照自己的品位选书,只卖自己喜欢的,不卖畅销、教辅、成功学、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但在邯郸,始终有些“水土不服”。

高贵兵估算,在国内图书市场里,人文社科类书籍仅占10%。人文社科的阅读人群当然是小众,只是在大城市里,比例再小,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也足够多。

他目前接到的问询电话里,80%都在问有没有教材教辅、词典题库。有些人也关心畅销书,一天临近下班,一位顾客走进来,问书店有没有大冰的书,高贵兵说没有。隔天,他在书店日记里写“我们书店不卖大冰的书”。

有些顾客更看重价格。一位女顾客买了一本五折书,她抱怨折扣不如网上低,问能否再便宜,高贵兵有点生气,顺着说,你去网上买好了。结果收获了一句“开书店的是不是都这么清高啊?”离去付款时,一本24.9元的书,因高贵兵不愿抹零,她付了25元,多出的0.1元,在高贵兵看来,似乎在彰显自己的胜利。

不止书难卖,其他业态也受阻了。第一位来“旧书换粮”的大哥,手上提着装满书的蛇皮袋,一踏进书店,就急切地问可以换多少粮食。高贵兵一看,袋子里的书大部分都是商业奇谋相关的类型,单是《厚黑学》就有三个版本。最终他只挑出了三本,换了两斤大米。“早知道不费那么大劲了。”大哥离开前说道。

书店的借阅会员卡每月99元,可以让读者在专门的空间自习,但办卡人数寥寥。第一个办会员卡的人是一位医生,就住在书店对面的楼上,她说,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卸下其他身份,成为自己。但她只来了三次。

还有一位女士,晚上来到书店,买了一本书看。大概过了半小时,儿子打来视频,催她回家,她说自己正在加班,一会就回。高贵兵猜想,其实她是借机找到独处的空间,在家庭和育儿琐事中获片刻喘息。这位客人也只光顾了一次。

在这个城市,他看到许多人每天的日常是带孩子上补习班、买教辅材料、吃饭、去游乐场,“他们的生活更聚焦在家庭层面,比如孩子、吃饭”,没有更多时间用于阅读。

开书店亲身经历,开书店怎么找图书货源(3)

“人间食粮”书店的定位和邯郸本地人的需求存在错位,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受访者供图/图)

到南方去,寻找下一个城市

高贵兵计算过,书店每天的流水需要约500元才能盈利,开店初期,每天只有零星几个人,还不一定消费,有时一整天零收入。节假日好一些,每天能有四五人。开业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流水第一次超过了500元,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回家,抱着支持的心态而来。高贵兵很清楚,这种情况不可持续。

2021年年中,高贵兵开始减少新书的比例,主卖二手书。他从跳蚤市场、个人或拾荒人手中淘书,偶尔会淘到一些特别版本,比如港版的《金瓶梅》。但总体而言,二手书来源比较单一,不稳定,很难维持书店的长期经营。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阅读人群更多,自然会有更多二手书,而在邯郸数量太少,“有时候质量堪忧,我也不想收”。

当时书店每月的营收平均一万二左右,除去3400元的房租、三千多元的进书费用、日常生活支出,以及装修成本的分摊,最后所剩无几。像这样的书店,至少要营收两万元,才可能有盈余长期开下去。

2022年年初,高贵兵再次进行调整。他联合其他独立书店,低价买入出版社的库存书,以较低的折扣出售,货源和价格问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他进了一些畅销书,底线是自己不讨厌,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灵医生》《山茶文具店》等。

“不盲书盒”留了下来。高贵兵相信,书店的一大意义是提供有价值的对话,阅读介入日常生活是可能的、可行的。在两百多份读者填写的“对话录”中,他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意义,二是情感问题。针对前者,高贵兵替他们选择哲学类书籍,比如刘擎的《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针对后者,他会推荐《霍乱时期的爱情》。

“旧书换粮”和借阅会员卡的效果不佳,旧书不符合选品要求,空间没什么人使用。高贵兵将这些都减去了,多余的空间还是用来放书。

高贵兵分析,最大的问题仍然在于客流量太小,限制了书店的长远发展。“实体这条腿是瘸的。这个地方偏,城市阅读的人群也少。”基本上,书店所在社区所有有购书需求的人都来过了,但真正定期来买书的不超过三人。

这些年,对“人间食粮”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多,这家独立书店名声在外,本地却少人问津。大部分订单来自线上购书,目前线下实体与线上微店的营收比例是4∶6。高贵兵羡慕在北京开店的同行,有的不用做线上,光靠实体营收就很可观。

2022年春天,由于疫情,邯郸主城区实行了十余天封控管理。高贵兵不看好家乡的长线发展,“留不住人”。只要继续开书店,他不在乎换个城市。

他想去南方,南京、杭州、苏州文化氛围好,独立书店多。如果有租金优惠,他甚至考虑回到北京。等春天到来,他打算去北京和上海参加图书市集,和江浙一带的同行交流,现在他更有信心了,“不会像原来那样盲人摸象,走了这样一些弯路”。

开书店的生活看似重复,每天开门、打包、推书、关门,但又是不同的,每天面对的人和书都不一样。他觉得这算是一种平衡,在书店里做着具体可感的事情,填满了他的生活,“这可能是三十多年来,我活得最舒服、最平衡的三年。”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