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守德(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
革命历史生活无疑是开掘不尽的创作题材,由钱林森编剧、黄文利执导的电视剧《绝境铸剑》,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一部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剧,该剧以独特的选材和视角,讲述了一支初创时期以农民为主、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的红军队伍,如何在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面对极端残酷的斗争环境独立作战,逐渐克服队伍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最终淬火成钢,成长为一支听党指挥、信仰坚定、英勇无畏的红色铁军。其主题开掘、艺术呈现和人物形象塑造,都十分令人信服。
剧作以生动的笔墨充分地描绘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诞生自闽西的红军独立营如何迈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历程。其中以陈姓地主家的长工李化成,受新思想影响、地主家少爷陈天佑为主人公领导的这支红色武装,不仅面临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顽固的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军队,企图要扼*独立营于摇篮之中,还因为队伍内部成员构成的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些与建设一支革命军队不相适应的特征,在这支队伍中的红军战士身上有明显的表现,即便是担当了独立营营长的陈天佑也是如此,染上了吸大烟的陋习;而从旧军队过来的军人唐运龙,沾染着种种与人民军队不相容的旧习气。这些方面意味着这支队伍需要在战斗中进行改造,其成长进步也必然经历着痛苦的蜕变过程。古田会议明确提出了“党指挥枪”和“政治建军”的宗旨。独立营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导下进行整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灵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该剧既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红军初创时期的风起云涌和如火如荼,更以冷静客观的笔墨再现了奉命留下来的独立营红军官兵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悲壮而光荣的历史,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战斗生活场景,特别是反映了对敌斗争的激烈、残酷与无情,使独立营红军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产生了感天动地的力量,也使作品带有了某种史诗的品格。在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后,独立营奉命留在苏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使这支队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死存亡的考验。在长达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中,国民党军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独立营进行了丧心病狂的围剿。在闽西党组织的领导和李化成、陈天佑的率领下,这支在绝境中决不放弃的红军队伍,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度的斗争智慧,一次次地粉碎了敌军的重重围困,克服了缺粮少盐的难关,战胜了伤痛、疟疾等病魔的侵害……给不可一世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支队伍在千难万险、血雨腥风中铸就了铁的军魂,最终成长为一支听党指挥、信仰坚定、英勇无畏的破敌利剑,也生动地揭示出我军何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道理。
与此同时,该剧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富于时代质感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出身寒微、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独立营教导员李化成,人本善良、性格柔弱、逐渐走向成熟的独立营营长陈天佑,青春热血、略有偏执、在战斗中日益认清现实的副教导员吕臻,经验丰富、旧习气浓厚、深受教育后壮烈牺牲的副营长唐运龙及众多红军战士等,共同构成独立营的英雄谱。剧作赋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即他们都是随着斗争的深入与情节的推进,渐渐汰去身上的杂质而成长进步、发展转变的人物。其他人物如苏乔民、眼睛首长、烟袋首长等红军领导形象,溪兜嫂、驼叔、锦妹等普通百姓也都有较生动的刻画,都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对反派人物如国民党军何师长、民团冯秃子、叛徒诸三木等的描绘,也都不是脸谱化的,而是重在挖掘其内心,个性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与正面人物一起成为剧作欣赏的重要看点。
《绝境铸剑》是一部精心编剧和制作的优秀电视艺术佳作,无论是从革命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创作的层面,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2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