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铸剑历史原型,绝境铸剑原型人物排名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5-18 05:02:27

□ 严源昌

古田会议召开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精神内核早已根植于人民军队的军魂之中。相较于古田会议相关理论研究的热度,反映古田会议精神对人民军队成长重要作用的影视作品倒不多见,鲜有好的影视作品面世。当《绝境铸剑》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我仿佛看到脑海中那些略显干巴的理论文字一下子具象化起来。

笔者是从闽西走出来的,对于闽西的风土人文,似乎都有着天然的感受力。因为工作需要,对《古田会议决议》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去学习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在笔者看来,要想将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古田会议做好拍好实属不易,因为这类题材的“真实感”并不好拿捏。

虽然是糅合了革命、信仰、青春、成长等一系列元素的革命历史故事剧,但《绝境铸剑》摆脱了历史正剧的刻板印象,既有浪漫、生动的人物刻画,又不失革命题材的严肃、宏大,内涵表达与观影体验俱佳,在一众献礼剧中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作为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而作的献礼剧,《绝境铸剑》的切入角度可谓十分巧妙:剥离“古田会议”作为一次历史重要会议的其他要素,只将时间要素、地理要素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进行保留,同时避免过多渲染宏观历史命题下大的事件、伟人,而是以一支由地方武装成长起来的革命队伍为主线,用“肉眼可见”的“成长变化”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有别于历史纪录片的一板一眼,却更能彰显历史独有的厚度与温度。

该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当年活跃于闽粤赣边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第三团为历史蓝本,人物原型的建构灵感则源于老一辈革命家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以及“闽西大名鼎鼎的傅先生”傅柏翠。在大量基层采风搜集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将感人的故事进行文学性创造和艺术化表达。

在故事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该剧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花费大量笔墨来刻画人物的成长。无论是李化成从社会底层的毛头小子成长为红军政治主官,还是陈天佑舍弃家产投身革命,成为优秀的红军指战员,抑或吕臻、锦妹等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女性,都彰显了闽西客家儿女在家国大义面前的豪迈与激情。

人物变化讲好了,部队的变化自然让人心悦诚服。剧中这支队伍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它与传统革命题材中的军队仿佛有着“天壤之别”:红军独立营诞生在闽西地区,是以贫苦农民为主、不同习性的人群组成的一支武装队伍,建立之初,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很多人甚至是为了一口吃的而从军,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对党的领导认识不清,对革命认识不同,纪律涣散、信仰不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度走到了队伍解散的边缘。

熟知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种情况其实正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正是这样一支不是一组建就英勇善战的,而是在艰苦环境下,经过古田会议精神洗礼及战火淬炼的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和铁一般的纪律,最终焕然一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思想和建军原则,在剧情的推进下实现了新形式的表达。

独特的“真实感”提升了该剧的艺术品质,同时也创造出与青年观众的一个奇妙的联结点——对于革命历史的认同。无论是选角还是故事情节的把控,该剧在众多主旋律题材中,彰显出极富魅力的个性化特质,架起了与年轻观众沟通的桥梁,传递了主流价值观。事实证明,小人物、小故事更能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更具说服力。这些让观众里里外外体验到“真实感”的人物和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田会议对于人民军队的伟大意义,同时也完成了该剧作为献礼剧的目标和定位。

可以说,《绝境铸剑》对历史题材深度发掘的创作思路,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样一部富有新意的作品,自然离不开优秀的主创团队加持。作为“绝”字系列的第二部,本剧由曾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诸多殊荣的《绝命后卫师》的核心班底保驾护航,包括总策划袁锦贵,著名编剧钱林森以及演员张桐等人的倾情付出,让经典系列得以延续。笔者也热切期待着,“绝”字系列后续之作尽早登上荧屏,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