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化学的三大要点:细节、知识树与题海战术。
1、细节:细节在于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尤其是充足、过量、少量等)与课本学习。不可以遗漏任何知识细节,扫除所有的模块盲区。
2、知识树:高考化学只有一本参考书,它就是课本。请根据课本内容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树,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归纳开始。
其他参考书里归纳的二次结论,请作为分叉来补充进自己的知识树中,一定要找到这些二次结论的初始依据与知识点,并做到根据书本知识能够熟练推导的程度,重点在于掌握推导的方法。
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记忆太多的二次结论,因为容易记错,而且也不利于建立起灵活变通的逻辑分析思维。知识树不是一棵树,就跟你的课堂笔记一样,每个模块下面分几大内容,每个内容下面又分多少个小知识点,有哪些犯错误区与思维变式。
3、题海战术:此题海战术并不是毫无目的的刷题,旨在见识过各种各样的题型。
其他补充:
1、做练习题册时重点用途在于查缺补漏,坚决不可以对自己的弱点得过且过,相反,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强化它们,甚至让它们超过自己的平均水平。此外,相似的题目不必反复做,只要觉得自己做的已经比较顺手了,就不必专门再做题训练(套卷里还是要做的)。
2、错题本:错题本是用来添加到知识树上的,找到原始的知识点,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不要把一道道错题散落在本子上,当做一个个个体。
3、对化学唯一参考书课本的解释:我并没有说过其他教辅材料无用,鼓励大家多去看看其他人的知识归纳总结,但我强调的是要对自己的知识梳理进行查缺补漏,把自己忽略的知识添加到自己的知识树上去。
化学是一个记忆量较大的理科学科,而且细节众多,知识琐碎。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记忆能力的侧重点与敏感点也不同,这也就决定了每个人知识树的差异,同一个知识点有些人觉得难记会重点强调,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可能就是小菜一碟,你容易错的地方不见得大家都容易错,所以说自己归纳的知识树,符合自己的记忆习惯,才更容易理清脉络,不容易遗忘。
我不喜欢记忆教辅参考书的知识总结,因为那是符合作者记忆习惯的东西,要么有些知识点写得太细太冗长,要么写得太简单有所遗漏。只依赖参考书,初期提分容易,但进入中上分段是就容易遇到瓶颈期,想上到接近满分就格外困难,因为教辅材料上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细枝末节。
我说的看课本,不是天天只是盯着课本的几个字,而是错题以后更要回翻课本,找出这个知识点最初的根源。而且,教辅材料都是根据历年高考与模拟题编写的,有一定的思维定式,但高考题会比较灵活,每年命题组都要绞尽脑汁编出一点儿新花样来,这些一定是教辅材料上始料未及的,因此,还是课本更重要,高中知识的源头。
4、终极评判,什么时候准备充分,可以上考场了?合上书本,拿出一张白纸,完整的默写出自己的知识树,包括哪些知识点会出现在哪些题型当中,以及答题时有哪些要点与易错点。如果你能做到,那么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就算学通了。
知识树示意脉络:
以有机化学为例,分为烃(烷、烯、炔、芳香)和烃的衍生物(卤代、醇、酚、醛、羧酸、酯)。
其中每一种化合物都分为以下分支:
1)命名;
2)物理性质(密度、溶解度、颜色、毒性、气液固的C个数界限);
3)制备(实验室、工业,包括实验仪器,实验顺序,反应条件、描述操作的表达方法等);
4)化学性质(取代、加成、缩聚、消去、氧化(包括燃烧)、还原)。
所有化合物都遵循如上的统一模板,比如饱和烷烃是无法加成消去还原那些的,所以在这些不反应的化学性质后面打叉就行了。
再比如说银镜反应,本质上就是还原反应,Ag 被还原为Ag单质,与其记哪些物质能够发生银镜反应,还不如直接记哪些物质可以发生还原反应。
再比如酯化反应,其实就是一种取代。
再比如说指示剂褪色问题,永远都是两方面,物理吸附褪色或化学氧化还原褪色,然后再分可不可逆。
所以这类错题整理到知识树上,要找到该物质的物性/化性(氧化or还原),就容易系统记忆了,而不是在错题本上写一句话“xx、xx、xx物质可以使某指示剂变色”。
无机化学分为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Al、Fe、Cu)和非金属(硅、卤素、硫、氮)。
每一种物质也分为:1)原子结构;2)物理性质;3)制备;4)化学性质(与氧气、水、酸、碱、X2、S等)。
比如铝的氧化物有两性,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Al是介于NaMgAlSiPSCl中间的位置,不像两端的元素那么活泼极端。
再比如这个酸性排序,(强)HClO4、HCl、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乙酸、碳酸、硫化氢、次氯酸、苯酚、硅酸,强行记忆这样一串结论很难,但它实际上考察的是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质化合价的问题,且有机酸为弱酸,记住特例次氯酸为弱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