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3659”发展思路为统揽,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强力推进“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突出延链补链,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强工业”行动各项安排部署,强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坚持能源产业与制造业齐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初步形成了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引领,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梯次跟进的“1 N”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首位产业,2022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产值达到233.5亿元,增加值1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6.6%以上,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红峰公司、虹光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培育力度,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依托平凉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加快智能终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和项目建设,入园智能光电生产企业12户,2户生产服务型企业,其中7户已入规纳统,累计实现产值14.56亿元,装备制造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立足石灰石、陶土等资源开发利用和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崆峒区千万吨石料生产基地建设,全市122户规上企业中,建材企业达到40余户,形成了以水泥、建筑陶瓷、节能环保石灰、新型墙材、砂石骨料等产品为主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以国维玉米淀粉、量维医药原料、幄肯中晶新材料、京洁源能源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二是加强运行调度,首位产业支撑有力。持续完善经济运行调度管理体系,建立形成“1 4”工作模式,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包抓联工业企业工作方案》,建立工业专班、工业分析调度、“六必访”和“白名单”4项工作机制。紧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首位产业,强化要素保障,指导煤炭企业有序释放产能,积极争取外送电量指标,协调畅通销售运输通道,近两年,全市煤炭产量年均突破2000万吨,发电量履创新高,牢牢稳住全市工业经济大盘。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23.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6%,居全省第2位。研究出台了《平凉市入规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2022-2024年)》、《平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一企一策”精准制定培育计划,严把时间节点,促进企业顺利入规纳统,累计培育新入规企业5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户,培育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34户,目前全市规上企业达到122户,各类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1800多户,工业总量持续扩大。
三是积极培育新动能,项目建设加力提质。坚持大抓工业项目、大抓工业投资不动摇。谋划实施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工业项目,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劲的项目支撑。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9%,居全省第5位,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6%,居全省第4位。聚焦全市九大产业链培育构建行动,扎实推进工业招商引资,通过产业链招商、以会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先后赴天津、宁夏、陕西榆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进行对接,成功洽谈引进了陕西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幄肯中晶新材料、甘肃雨森科技年产3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及纸制品项目等一系列符合产业标准、市场前景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项目。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抓、“五张清单”运行、“三个一”服务和“4 2”管理机制,紧盯实施的重大工业项目,建立项目推进台账清单,按月统计项目进展,专人专班协调服务,加快落地建设,五举300万吨矿井、邵寨240万吨矿井、赤城90万吨矿井、20万吨聚丙烯等重大项目及崆峒区125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灵台县10万千瓦农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相继建成,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
四是加快园区建设,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开发区创新发展相关政策,持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和服务质量,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2年,全市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65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62.59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49.3%。平凉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荣获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全省先进开发区、全省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在省级开发区考核中位居前列。华亭、静宁、泾川工业园区(集中区)在2022年度省级开发区年度考核中进位明显、成效显著。围绕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园区管理改革、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政策,为加强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指导全市各园区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华亭石堡子、灵台化工产业园均完成规划编制,化工园区认定工作按照责任清单计划正常推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累计建成标准化场房46栋47万平方米,道路28条36.6公里,33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共6座,平凉、华亭、静宁、庄浪、崇信5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各园区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地”改革。2022年,平凉工业园区完成了全市首宗17.98亩的“标准地”出让,实现了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五是加快“三化”改造,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围绕煤、电、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大“三化”改造力度。2022年,全市共实施“三化”改造项目57项,当年完成投资40亿元,今年谋划实施“三化”改造项目40项,总投资31.1亿元。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庄浪宏达淀粉公司入选省级第三批绿色制造企业,甘肃恒达环保科技公司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户,省级绿色工厂6户,省级节水型企业2户。不断完善工业创新体系,推荐平凉新世纪建材、平凉新安民爆2户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荐虹光公司、红峰公司申报省“陇字号”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技术创新企业4户、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为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对接国省智能制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砚北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实现5G信号井下全覆盖,建成全市首个5G 智慧矿山,进一步促进了5G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赋能智能绿色煤矿建设,助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提升服务效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累计新增注册市场主体9957户,其中新增企业主体2508户占新增市场主体的25.18%,市场主体总量累计达到148485户,同比增长6%。不断加大优质中小企业、“规下转规上”企业培育,促进中小企业走信息化和创新型道路,甘肃红峰机械公司、甘肃虹光电子公司2户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红峰公司纳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名录。全面落实稳岗就业政策,为1278户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2460万元,阶段性降低事业保险费2303万元、保险费946万元,缓缴企业养老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事业保险费448.4万元。围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牵头定期组织融资对接活动,搭建“政银企担”交流“桥梁纽带”,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全市工信系统累计组织开展各类融资对接活动33余次,落实企业融资24.15亿元。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研发费用支出1.4亿元,同比增长1.27倍。认真开展国务院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2019年以来,通过压减“三公”经费,统筹财政支出,积极筹措清偿资金和挂牌督办、限期清偿等方式,全市累计清偿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12.63亿元,有效支持了中小企业稳定发展。
七是抢抓政策机遇,两化融合加速推进。深入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部署应用,全市家庭宽带、4G/5G移动网络、政务类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站已全部完成互联网协议第六版适配改造。积极争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累计建成5G基站共计2445个,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部分重点乡镇覆盖。协调解决三难两高问题320个以上,建成千兆端口64万个。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与煤矿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织召开了平凉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云平台应用推广现场会,与中国电信平凉分公司签订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实施平凉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甘肃红峰、平凉海螺、崇信电厂、静宁恒达等试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甘肃红峰公司已顺利通过贯标认定。持续加快海螺水泥、砚北煤矿、邵寨煤矿等矿山开采企业5G 智慧矿山实施步伐,其中邵寨煤矿成为甘肃省第一家通过智能化矿井验收的单位,砚北煤矿成为国家首批、华能集团煤炭系统(井工矿井)首个通过验收的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矿井。
来源:规划发展科
编 辑:靳浩
投稿信箱:1196193994@qq.com
联系我们:0933-855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