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想很快速地获得成功,但有时候,现实总是与我们的心愿相违背。不过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无法跑得更快,我们不如选择跑得更久,在长久的职业经营中获得沉淀。这也是本文作者的感悟之一。
从1995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已工作了28年多,也是该做个经验总结的时候了。
在我28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也碰到不少人,当时一起打单,一起做方案,后来开公司上市,财富自由的。这点上我一直没有成功,所以我无法告诉你跑得更快的方法。但我却可以和大家探讨如何能跑得更久。因为我先后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摩托罗拉、Siebel、IBM、海尔、微软六个公司工作,以及花了13年左右时间经营过2个公司(部分时间在做独立顾问),而且愿意并有信心在CRM赛道上再干20年。
感悟1:如果你无法跑得更快,可以选择跑得更久。我在CRM(客户关系管理)这个赛道上已工作了24年,期间也有好多次想挣快钱,差点就去做其他事。不过每次都鬼使神差回到这个赛道。其实我真正喜欢上这个赛道,还是2,3年前,所以我是干了20年CRM后,才喜欢上他,远远不止10年磨一剑了,是20年磨一剑,并且愿意再干20年。这个感悟是全文的中心,我文章最后再总结。
我工作这28年正好赶上了国内外计算机、信息化和数字化大潮,也同时经历了CRM这条赛道从诞生、到起飞辉煌、再到平稳的周期。
阶段一:计算机从业者最美好的时光我大学是在北京上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父母给报的专业。我刚上大学前,基本上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要不是父母给报该专业,估计自己是不会选的。95年大学毕业的时,大学生本来就少,学计算机的更是寥寥无几,工作非常好找,当时我天天听的故事是微软程序员买六辆法拉利。
当时大学毕业找工作是学校推荐 自己寻找。除了第一梯队五矿、中化、IBM、微软、摩托罗拉、HP等,其他公司还是非常好进的。我当时选择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因为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当时在国内计算机领域非常有名,所长王选老师是双院士,北大方正董事长,和联想柳传志齐名。
另外我听别人传言所里工资得每月1,2万,当时普遍每月工资1,2千就算高的。当时第一轮面试是副所长,第二轮面试是王选老师。王选老师当时介绍了了一下所里情况,我印象里最深的是王选老师说:“我们所里有不少奥林匹克数学和物理金奖得主,你有信心干好吗?”。我说:“有!”。面试就通过了。
刚进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我是北大讲师,在文字处理研究室,工资只有800,比起我听说的1,2万,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当时社会上普遍上都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老师收入不高。
上班第1天,我还记得室主任叫人带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C 的书,然后用笔在目录上标了一下,告诉我你就学这些。然后我就自己天天读这本书,花了2,3个月。
在这之后我被被分配到飞腾苹果版项目组,开发国内第一个在苹果台式机操作系统上的排版系统。当时我们项目组有7个人,室主任(博士),副主任(博士,奥林匹克数学金奖得主),几个骨干,加上我和另一个大学毕业新生。当时苹果每况日下,我们都以为早晚会*,谁能想到苹果今天的辉煌。
当时是程序员的江湖,对程序员的要求非常高,是一个只要你能开发出软件,就有可能名利双收的年代。当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我们所里2个博士生就开发出类似微软Office套件。求伯君、王志东、雷军等就是这个时代的程序员中的英雄。C 也是我在这段工作经历中自学成才和逐渐熟练的。
另外,我当时在北大食堂吃饭,经常吃不饱,所以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能象我们副所长一样,每天中午能吃小炒,就是宫保鸡丁或鱼香肉丝。可惜现在钱不是问题了,但吃不下和不想吃了。
感悟2:儿童和年轻时的愿望能满足就尽快满足,在不同年龄段,花同样的钱带来快乐是不一样的。一旦过了那个时间段,可能已经没有这个需要了,再满足也不会带来快乐了。
当时社会上求职者最向往的职业不是公务员,而是去外企,或出国留学或工作。所以我也不能免俗,开始学习托福。当时新东方也是刚刚走红,我在新东方学习,王强老师和俞敏洪老师还都在一线教学,他们的课我都听过。当时体力也真好,每天5点多起床,骑车1个多小时到北大计算所,下班后去新东方学英语,晚上10点多骑车回到家,也没感觉很累。
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了2年多,完成了方正排版系统飞腾的开发,感觉唯一的成绩就是收到了当时苹果CEO的表扬信。之后我去了Motorola,就是在北京西三环紫竹桥边那个,工资也一下从每月3000多(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也长工资了)到了5000多。
说到面试,还多亏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工作经验。当时Motorola非常难进,需要很多论面试和笔试,还得是英语的。我正好是年底去面试的,Motorola这个部门今年还有名额。面试我的是高级经理,他听说我是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开发人员后,就基本就没怎么问,直接拉我去见他们总监,总监也仅仅介绍了一下部门情况,就叫助理拉我去填入职表格了。所以我就来面试了一次,当场就基本确定入职了。
感悟3:第一个工作单位的品牌比收入要重要。在获得Motorola和后面Siebel这2个工作过程中,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这个品牌对我面试通过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我在Motorola R&D负责CDMA网管开发。当时就是打印了一堆国际标准,又买了Sun的一个软件,天天连蒙带猜做设计。当时给我影响深的就是一些小事,比如外企待遇好,出差每天的标准是600到800,比国内公司很多岗位一个月工资还高。
再比如我每天早上坐班车,很长一段时间班车天天放任贤齐的心太软,有一天,车上一个女孩说:“现在中国男人都怎么了?一会儿我怎么哭了,一会儿心太软。”
讲到在Motorola的经历,我想到华为。我95,96年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工作时,我们有一个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准备去华为,问我:“深圳有一个小公司,华为,每月给5000多,你去不去。”
在Motorola时,我看不少工位上有华为宣传和招聘资料。后来我13年离开IBM时,和2017年我去海尔时,华为HR都联系过我,一个是公司内部CRM项目组专家岗,一个是首席CRM专家岗,各种原因,我都没去。看来有找工作时,缘分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阶段二:海外互联网泡沫破裂在Motorola工作不长后,我一个人来到了加拿大,当时也就26岁,揣着一些美金,寻找海外第一份工作。我记得当时飞机得从温哥华转飞,到多伦多得20来个小时。出发前,我爸用笔帮我仔仔细细画了机场如何过安检和上飞机。下飞机后还是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一位同事来接的我,把我送到多伦多唐人街华人开的小旅馆。
当时就是一个小别墅被房东隔出30多间房子,每间房子几平方米,每天30美金上下。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位音乐学院的副教授每天给房东孩子教钢琴和打扫卫生,用来减免房租。现在中国强大了,出国的也越来越有钱了,但当时国内和海外收入相差非常大,到海外生活的人都不容易。
在唐人街住了10天后,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同事帮我找了一个新房间,男房东是当地华人,女房东是台湾人,房间大概10来平米,每月600加元,包吃。房东有2个小孩,经常买一些外卖,2个小孩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那时候经常菜不够吃。
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工作。因为带的钱不能支持太久,所以必须尽快找到工作。我基本上每天发几十封简历,前前后后发了上千封。工作岗位来源不是去目标公司网站上去找,就是通过一些报纸上的招聘广告。
当时很多面试通知是对方打电话过来,告诉你面试时间和地址。国内学的英语主要是读写,我经常听不清楚对方地址和时间,所以我还特意买了一台能录音的传真机。面试通知一般对方会留言,事后我可以多放几遍听,也可以叫房东帮我听听,在海外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大概发了上千封简历,至少面试了几十次。在压力下,很多潜能都能发掘出来。我是98年10月底来到多伦多了,不久就下了一场特大的雪,户外得几十厘米深,多伦多市政府得靠军队来铲雪,而且户外零下2,3十度,又有大风。我一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但当时在陌生且大雪的多伦多,我能乘灰狗跑200百公里去小镇面试,而且一点都没迷路;也能几天学会Linux,去笔试和上机编程。
感悟4: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巨大压力环境中,说不定能发掘你的潜能。
我在4个月后在加拿大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CRM公司,软件工程师岗位。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后这家公司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成功的软件公司,而且在金融领域可以轻松痛扁Siebel。这家公司叫Janna System Inc,Janna是公司老板的妻子。
我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这家公司才有几十个人。面试官是我未来的老板,中科院研究生,也是当时公司研发部门唯一的大陆人。面试时,他问的技术问题好多我都不会,比如Dual interface,OLE,COM等。
我后来问他为什么会录用我,他说当时就是想招个大陆人,我又是北大讲师,他感觉应该学习能力不错。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第一年工资是3万6千加元。当时在加拿大想找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不容易,我记得一位天津来的老哥,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加拿大,找了快一年的工作,带的钱都快花光了,终于找到了理想工作,收到Offer当天,买了一箱啤酒,一个人喝醉了;我也还记得在加拿大最好吃的一餐是他爱人做得炖排骨。
Janna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我格外珍惜,基本上每天干到晚上9点以后,周六也都加班。大力出奇迹,我开始的工作是Fix Bug。别人一般修复10个里会有2,3个没有修复好或引起其他问题,我的一般是100个里会有2,3个,而且有些无法重现的Bug公司分配给我,我都能轻松解决。
那段时间也是我的幸运时刻。工作不久就有一个做数据同步的团队离职了,公司叫我接手。我开发了CRM与Palm和Outlook同步的应用,华尔街很多从业者都使用这个应用同步Palm和Outlook数据,客户包括高盛、美林等。那时候在上公司电梯时,我也经常能听到有人说起华尔街客户的这个应用。
很快,我下面也有2个当地人和一个大陆哥们。因为我英语不好,公司还安排了一个产品经理Jeff,业务需求以及和客户沟通都由Jeff负责,他也经常邮件里吹捧一下我,后来我们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Janna也因为几个项目契机,一下成长成为金融领域CRM的领头羊,员工也有几十人到了将近300人。很多头部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用Janna CRM。当时CRM巨头Siebel在金融领域屡屡被Janna打败,所以花费10亿加元收购了Janna,我也一跃成为Siebel员工。当时Siebel是全球第2好的公司,第一是诺基亚。Siebel很多员工都来自哈佛和麻省理工,我后来的产品经理就是哈佛MBA。
从进入Janna到Janna被Siebel收购这1,2年时间里,Janna股票从1加元飙升到75加元,Janna给我也配了一些期权,我自己也买了一些Janna股票,后来Siebel也给我配了Siebel期权,而且这1,2年里,工资也涨了好几倍。
我当时也换租了高级公寓,买了一辆一般的小跑车。可惜当时我卖了Janna股票获利后买了一大堆科技股,互联网网泡沫破灭后都跌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可以不计了。要不要说不定就不用后面20年干得这么幸苦了。所以说每人一生中都有幸运时刻,知道如何掌握才是最重要的。
感悟5:钱商比智商重要。八字生来各有时,每人都有自己幸运时刻,这个时刻一定要知道如何转化为资产和充分利用资产。
在Janna被Siebel收购前,我都不知道Janna做的软件原来是CRM软件。直到进入Siebel后,我才知道CRM是什么。
刚进Siebel的时候,是其最鼎盛时期,每天三顿饭都免费提供,而且都是日本料理等,每月可以线上学20门课,每门课可以获得100美元购物劵。那时候我在核心工程部,负责管理日历模块,分配给我几十个文件,我是Owner,这几十个文件要改就找我。这时候我基本回到了大公司节奏,就是到了下班点准时回家。
Siebel开始走下坡路是在911后。有一天我去厨房打咖啡,我看到一帮人在围观电视。我一看是飞机撞大楼。当时心想这帮人白天不上班,看大片,后来才知道是911。911后我们搬进了新的办公大楼,4层,上万平米。
但2002年后生意就突然不行了,不停地裁员。有一次大的裁员,下班前员工收到邮件,第2天上午分成2个会议室开会。其中一个会议室留下,一个会议室裁员,需要马上收拾东西走人。
最后,我前后左右几百平米范围内就我一个人坐着。和我关系不错的产品经理Jeff也被裁了,我在地下停车场看到他拿着个收集箱带着自己东西离开,跟他聊了几句,当时还真是挺伤感的。我想公司一直没裁我的原因是我在Janna时很勤奋,也作出了一些贡献吧。我讲2个裁员的小故事,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当时被裁的有一个中国哥们,复旦硕士,又在德国读了硕士,他在加拿大生了4个小孩,还有父母和侄女也过来了,每次出门都得2辆车。原来Siebel员工是不允许参加Siebel认证的,怕与合作伙伴利益冲突。当时其他人被裁员后就走了,只有他给公司老板Tom Siebel发了封邮件,说了作为Siebel员工的困境。Tom Siebel还真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培训,发了认证。
感悟6:裁员时别指望别人,只能靠自己自救。
还有一个香港哥们,他在Janna时工作态度一般,但进入Siebel后,工作特别努力,经常加班,但还是被裁了。当时大家都很诧异,后来才知道名单是VP定的。VP在Janna时是开发总监,当时对香港哥们印象不好,后来高升了,不直接负责香港哥们了,但原来的印象也一直改不了。
感悟7:刚进公司时给同事和领导留下的印象最重要,以后想改非常难。
我后来进入了Siebel Tiger Team,参与LMS(知识内容管理)的研发,项目经理在美国,是哈佛MBA。当时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国内CRM又蓬勃发展,又看到Janna老板也是一个人在地下室,2个人兼职干起来的,没几年就卖了10亿加元,当时以为开公司挺容易,所以就辞职回国去开创CRM事业了。
总结:本文是个人职业生涯感悟,通过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摩托罗拉、Siebel、IBM、海尔、微软六个公司工作经历,和2个创业公司13年左右开公司经历,探讨了职业生涯中如果无法跑得更快,可以选择跑得更久。
专栏作家
杨峻,公众号:CRM3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营销和服务数字化转型 CRM3.0时代的来临》一书作者。现任微软数字化方案资深专家,曾任海尔全球服务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总负责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